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中国近代科学观探析

发布时间:2017-08-12 02:15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科学观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近代中国 科学观 历史特点 哲学反思


【摘要】:近代科学自明清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以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不断获得近代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青睐,成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文化启蒙的重要工具。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大体看来,科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衍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表现为四种形态。三个阶段包括:1.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科学的首次传输;2.洋务运时期的科技引进;3.五四时期的第三次科学移植。四种发展形态表现为:1.近代早期地主阶级经世派的技术科学观;2.洋务运动时期的“器物”科学观;3.戊戌维新时期的制度科学观;4.五四时期的文化科学观。纵观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在五四之前,其明显的特点就是源自西方,重在其“用”,即富国强兵的物质性功效。相比之下,科学的理性、求真等精神价值却被忽略了。到五四时期,近代思想家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迷信,科学的理性精神得到进一步的阐发。但是由于过于推崇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又陷入了科学主义的误区。总之,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经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与此同时,近代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也历经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关键词】:近代中国 科学观 历史特点 哲学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322.9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导论10-19
  • 1.1 问题的定位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1-13
  • 1.3 研究纲领的选择13-16
  • 1.4 基本概念辨析及相关说明16-18
  • 1.5 理论要点及章节安排18-19
  • 2. 中国近代科学观的历史衍化19-44
  • 2.1 "经世致用"——早期改良主义者的科学观19-23
  • 2.1.1 早期传教士对西学的传输19-20
  • 2.1.2 "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经世派的科学观20-22
  • 2.1.3 本章小结22-23
  • 2.2 由"器"到"学"——洋务运动时期的科学观23-29
  • 2.2.1 "器"与"物"——洋务派的科学观23-25
  • 2.2.2 "格致为基、机器为辅"——洋务知识分子的科学观25-26
  • 2.2.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科学与传统的糅合26-27
  • 2.2.4 本章小结27-29
  • 2.3 "学"进于"道"——戊戌维新时期的科学观29-37
  • 2.3.1 "黜伪而崇真"——近代科学精神的启蒙29-31
  • 2.3.2 科学到哲学的提升31-34
  • 2.3.3 科学与政治的沟通34-36
  • 2.3.4 本章小结36-37
  • 2.4 科学万能论——五四时期的科学观37-44
  • 2.4.1 科学与民主并重37-39
  • 2.4.2 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科学方法的倡导39-40
  • 2.4.3 科学为人生观之基础40-43
  • 2.4.4 本章小结43-44
  • 3. 中国近代科学观发展衍化的历史特点及哲学反思44-50
  • 3.1 历史特点:源于西方,重在其"用"44-47
  • 3.2 中国近代科学观发展衍化的哲学反思47-50
  • 4.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7
  • 后记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英君;;近代中国的科学与哲学之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王骏;论近代中国社会的科学观之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杨国荣;;科玄之战与科学主义的走向[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5期

4 卢毅;建构论唯理主义与进化论理性主义——一个解读“科玄论战”的新视角[J];东南学术;2001年04期

5 王德春;论科学救国思想的发轫及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6 立文;现代化的文化启蒙——“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历史反思[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7 王扬宗;“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在晚清的盛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5期

8 杨振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之回顾与前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9 李侠,刑润川,赵冬;试论近代中国科学主义的生成与演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阎润鱼;近代中国唯科学主义思潮评析[J];教学与研究;2000年10期



本文编号:659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659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6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