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工程对新中国科学传统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两弹一星”工程对新中国科学传统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从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发展史、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切入,在分析科学传统影响因素,梳理新中国科学传统形成与演进过程,探索了新中国科学传统的形成基础、演进阶段及其内涵和特点上,分别从价值积淀、科研路径和组织管理等三个方面考察了“两弹一星”工程对新中国科学传统塑造的作用,指出“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塑造了新中国的科学组织传统与科学研究传统,并对改革开放以后的重大科技项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两弹一星”工程 新中国科学传统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32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9-10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9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2.1 科学传统内涵的研究10-12
- 1.2.2 有关两弹一星工程的研究12-15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5-18
- 1.3.1 研究方法15
- 1.3.2 研究内容15-17
- 1.3.3 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新中国科学传统的形成与演进18-34
- 2.1 新中国科学传统的形成基础18-24
- 2.1.1 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是新中国科学传统形成的文化基础18-19
- 2.1.2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是新中国科学传统形成的思想资源19-22
- 2.1.3 军工传统与冷战格局是新中国科学组织传统形成的客观背景22-24
- 2.2 新中国科学传统的演进阶段24-28
- 2.2.1 1949~1977 年:新中国科技的奠基与科学传统的成形25-26
- 2.2.2 1977~1995 年: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调适与科学传统的积淀26-27
- 2.2.3 1995 年至今: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跃升与科学传统的升华27-28
- 2.3 新中国科学传统的主要内涵28-34
- 2.3.1 爱国济民、经世致用、进取超越的科学价值传统28-30
- 2.3.2 计划性与市场化、法制化相结合的科研传统30-31
- 2.3.3 项目牵引、服务大局、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传统31-34
- 第三章 “两弹一星”工程中的价值积淀34-44
- 3.1 “两弹一星”工程研发主体的爱国情怀34-36
- 3.1.1 科学家的爱国情感34-35
- 3.1.2 传统文化对新中国科学家爱国精神的影响35
- 3.1.3 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情感35-36
- 3.2 “两弹一星”工程研发主体的致用取向36-38
- 3.2.1 科学家的科技价值观36-37
- 3.2.2 “两弹一星”工程研发主体的科技价值观37-38
- 3.2.3 “致用”是两弹一星科学家研发过程中的创新动机38
- 3.3 “两弹一星”工程研发主体的进取精神38-41
- 3.3.1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38-39
- 3.3.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39-40
- 3.3.3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40-41
- 3.4 “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41-44
- 3.4.1 “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41-42
- 3.4.2 “两弹一星”精神的推广宣传与继承42
- 3.4.3 新时期“两弹一星”精神的创新发展42-44
- 第四章 “两弹一星”工程中的科研路径44-53
- 4.1 借鉴与改造欧美科学传统与苏联科学模式44-46
- 4.1.1 对欧美科学技术方法传统的吸收44-45
- 4.1.2 对苏联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借鉴45-46
- 4.1.3 吸收和借鉴基础上的更生和再造46
- 4.2 立足现实、尊重规律、自主创新的路径46-48
- 4.2.1 立足国情,谋求发展46-47
- 4.2.2 科学求实,,自主创新47-48
- 4.3 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认知模式相结合的研究传统48-49
- 4.3.1 科学家的信仰问题48
- 4.3.2 新中国科学家的哲学认知传统48-49
- 4.4 “两弹一星”工程塑造了新中国科学研究传统49-53
- 4.4.1 新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路径分析49-50
- 4.4.2 “两弹一星”工程研究团队的影响和示范50-52
- 4.4.3 新时期中国科技创新方法路径的新探索52-53
- 第五章 “两弹一星”工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53-62
- 5.1 着眼军用、高度计划、集中统一的组织原则53-55
- 5.1.1 着眼军用:保卫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的需要53-54
- 5.1.2 高度计划:任务带动学科,国家的计划体制54
- 5.1.3 集中统一:全国范围调配资源和人才,行政命令至上54-55
- 5.2 “三位一体”、纵横交叉与“三结合”的组织结构55-57
- 5.2.1 “三位一体”的领导模式55-56
- 5.2.2 纵横交叉的管理模式56
- 5.2.3 “三结合”模式56-57
- 5.3 领导保障、民主集中和技术负责的组织方式57-59
- 5.3.1 行政与政治的领导保障57-58
- 5.3.2 民主集中的技术决策58
- 5.3.3 技术责任制58-59
- 5.4“ “两弹一星”工程为新中国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管理经验59-62
- 5.4.1 延续和改造了古代中国的工程传统59-60
- 5.4.2 探索和强化了新中国大科学组织方式60-61
- 5.4.3 丰富和发展了科研组织模式61-62
- 结论与启示62-67
- 1.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两弹一星”工程中形成的科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62-64
- 1.1 价值导向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62-63
- 1.2 科研组织上更加注重军民融合、统筹兼顾63
- 1.3 科研方法上主动追求大力协同、自主创新63-64
- 2. 启示64-67
- 2.1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承旧布新64
- 2.2 立足国内现实需求、探索多路创新64-65
- 2.3 重视基础科学,推进科学技术工程一体化65
- 2.4 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自主创新团队65-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2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祥春;科学传统的形成与近代西方社会发展观念的演进[J];长江论坛;2001年02期
2 邱若宏;论五四科学思潮的进步意义及历史局限性[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3 郭飞;;关于我国科技法制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年08期
4 张晓洲;;从东西方科学传统的差异看未来中国科技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02期
5 胡小安;;试论创世神话与中西科学传统范式的形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6期
6 郝刘祥;王扬宗;;科学传统与中国科学事业的现代化[J];科学文化评论;2004年01期
7 葛盎然;胡星星;;现代科技发展的儒学思维[J];理论观察;2006年04期
8 李杏,丁振国;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J];理论月刊;2002年06期
9 马红霞;刘琪;;传统科学价值观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朱邦芬;;庆祝王明贞先生百岁寿辰——兼谈科学传统的重要性[J];物理;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思礼;;回忆钱老在我国导弹事业创建初期的二三事[A];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握文 特约记者 陈明;[N];解放军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翁海亮;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发展的作用及实现途径[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朝晖;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组织创新能力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8年
3 戴现华;抗战时期大后方科学团体的嬗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93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993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