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领导决策论文 >

基于参照点适应与意外之财的赢利效应解释

发布时间:2020-11-11 04:11
   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是决策行为的基本特点之一。Kahneman与Tversky的研究证明,面对输赢金额与概率均相等的赌博游戏,被试大都不愿意参与。从价值曲线的角度解释,是因为心理价值与物质价值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类似S型的曲线关系,心理损失函数比心理获益函数曲线更为陡峭。等额的损失与收益,前者的心理效用更大,所以,人们不会冒着损失的风险追求同概率的等值收益。后续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损失规避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十分稳定的现象。然而,在某种情况下,损失规避的原则也会被打破。比如,一个输赢概率均为50%,损失与获益值均为100元的赌博游戏,人们通常会拒绝参加。但如果此时被试被告知,已经参与了一次,并且赢了100元,第二局是否会继续下注呢?前人的研究发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大都会继续下注。研究者将这种先前赢利导致人们接受风险赌博的意愿增加的现象称为赢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也译为私房钱效应)或赢利沉没(Sunk gains)。大量报道发现了赢利效应的普遍性。 目前,关于赢利效应的心理机制研究,最为权威的是芝加哥大学教授RichardThaler和Eric Johnson基于心理账户理论及其编辑原则的解释:人们倾向将两笔收益分开算,而将后继的损失与之前的收益合并(如果后继损失不大于之前的收益)。这样,在首局获益的情况下,决定第二局是否继续下注的是“再赢100元”的渴望和“赢利从100元减少到0元”的恐惧之间的竞争,两者从心理价值上是等值的。Thaler与Johnson在1990年发表的论文Gambling with the house money and trying to breakeven: The effects of prior outcomes on risky choice中全面阐述了这一思想,目前被引用超过1300次,是行为决策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然而,通过分析,我们认为Thaler和Johnson的解释还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他们并没有充分分析和检验参照点在连续决策中的变动规律,也缺乏验证人们是否真的会按照编辑原则去理解连续决策的结果。 本文提出,赢利效应可以这样去解释:在赢利的情况下,后续的赌博中,赌注被视为来自之前的赢利,是意外之财,其潜在的损失不会造成较大的心理效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基于两步赌博实验范式,我们设计了四个相关的研究,共七个分实验,征募了993名大学生进行情境决策判断。得到以下结果: 1.研究一旨在检验Thaler和Johnson提出的编辑原则对赢利效应解释的有效性。我们检验了人们在无记忆的前景理论框架(Prospect theorywithout memory frame),有记忆的前景理论框架(Prospect theorywith memory frame),快乐编辑原则框架(Editingrule frame)及赢利效应原始情境下的决策反应。结果表明,前三种框架下,均不能导致赢利效应。研究一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否定Thaler和Johnson的解释; 2.研究二旨在探讨在第二轮赌博中,参与者决定是否下注的决策参照点是当前状态还是初始状态。结果显示,在首局赢利的情况下,人们会出现参照点适应(Reference point adaptation),即适应赢利状态,并以此作为新的决策参照点。人们倾向将第二局损失的结果理解为“输掉之前赢来的100元”,而不是Thaler和Johnson推导的“赢利从100元减少到0元”;人们倾向将第二局赢利的结果理解为“又赢了100元”而不是“赢利从100元增长到200元”。该部分研究结果发表在SSCI杂志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上。 3.研究三旨在验证赌博赢利与正常收入会开启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而人们会因为不惧怕损失赌博赢利而愿意冒险。该部分一共包括三个分实验。实验一证明损失100元津贴比损失100元赌博赢利的心理效用更大;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对于赌博赢来的前和正常收入,人们会有不同的消费倾向—相比于生活津贴,人们更愿意将赌博赢利用于奢侈品消费;实验三证明如果赌资来自“正常收入”心理账户,人们通常会拒绝输赢概率均为50%,损失与获益值均为100元的游戏,而当赌资被视为来自“意外之财”心理账户时,接受这种不具吸引力游戏的人数会显著增加。这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我们的猜想。该部分的结果发表在行为决策权威杂志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上。 4.研究四中,我们考察对于赢利效应原始情境的不同编辑方式对决策行为的预测。结果显示,对第二局赌博结局的认知能够显著预测决策者继续下注的意愿。该部分结果已投稿至决策研究权威杂志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研究结论: 1.赢利效应是一个稳定的现象,意外的收益能够显著增加人们寻求风险的意愿; 2.首局获益情况下,决策者在判断第二局是否下注时,参照点发生上移,以当前状态而不是原始状态作为判断的依据,因此赢利效应可被视为是损失规避原则的违背; 3.人们会将赌博赢利视为意外之财,与正常收入储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意外之财的损失不会带来太大的心理效用,即人们并不那么心痛意外之财的损失,这是赢利效应真正的心理机制; 4.决策者对于连续决策结果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能够预测其将做出怎样的选择。 研究创新点: 1.大胆质疑赢利效应的权威解释,并综合参照点适应与意外之财的心理账户理论,做出全新的解释。同时,对于连续决策中参照点适应及价值曲线斜率变化的研究,为将前景理论的运用从单次决策拓展到连续决策提供了思路; 2.首次区分出决策者在连续决策中,对本次决策结果的理解与对连续决策总体结果的理解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且只有对本次决策结果的认知才对当下决策有预测作用。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C934
【部分图文】:

曲线,值函数,权重函数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图1. 值函数与决策权重函数(Kahneman & Tversky, 1979)前景理论博大精深,值函数与决策权重函数更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比如,商场总喜欢在商品的标签上标注原价,就是给消费者锚定一个参照点,而现价相比原价低,给消费者造成占了便宜的感觉,进而增加消费意向;在人际交往中,记住一个人的坏很容易,而记住一个人的好很难;人们很容易反目成仇,却不容易化干戈为玉帛,也是因为获益曲线斜率小于受损曲线的斜率。在医学领域,有研究者提出,可以从价值曲线的视角解释焦虑和抑郁。从价值曲线上看,与正常人相比,抑郁者的参照点上移,即他们会将正常人认为平常的事感知为损失,并产生负性情绪

基于参照点适应与意外之财的赢利效应解释


三种人群的价值曲线比较

价值曲线,价值曲线,参照点


式为喜悦或不喜悦;预防定向将目标式为痛苦或不痛苦[36]。例如,对于学为学好英语,将来更容易获得出国的外国友人进行交流等,关注好的结果如果英语没学好,就会失去可能的出就会很困难,关注坏的结果有没有避点设定方式存在差别(见图3)。假如A为参照点(曲线实线部分),在朝向(如仅达成一半,到C点),仍然体验,以B为参照点(曲线虚线部分),从,仍然体验着X2的心理损失,感受着痛描述出促进-预防定向的概念本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彭嘉熙;张石磊;苗丹民;;“幸福”信息的传递与感悟[J];医学争鸣;2012年05期

2 张锋;杨业兵;彭嘉熙;苗丹民;;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沉没成本效应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3 阳志平,时勘,王薇;试评觊尼曼经济心理学研究及其影响[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4 李爱梅;凌文辁;方俐洛;肖胜;;中国人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J];心理学报;2007年04期

5 张文慧;王晓田;;自我框架、风险认知和风险选择[J];心理学报;2008年06期

6 朱莉琪,皇甫刚;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心理——适应与认知[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7 李纾;毕研玲;梁竹苑;孙彦;汪祚军;郑蕊;;无限理性还是有限理性?——齐当别抉择模型在经济行为中的应用[J];管理评论;2009年05期

8 彭嘉熙;苗丹民;彭开男;肖玮;;自我框架对即时、延时决策的影响[J];人类工效学;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2878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2878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f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