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6 00:23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互联网技术引导人类社会实现了革命性突破,打破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时空界限。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交往互动的关系。同时,它是承载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观点交流、交锋的“新型公共领域”,已经逐渐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争夺主权、话语权的重要场域。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的世界大潮,凭借自身强劲的网络技术优势不断向世界各国输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必须深刻认识到完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现实性与紧迫性。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课题,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渗透及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等相关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是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尤其需要探析网络意识形态的新特点以及其传播新特征,进而明确意识形态网络渗透与传统意识形态渗透内容、方式的不同之处。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存在基础、发展状态、本质属性以及基本特征的观点是深刻了解意识形态产生与演进的哲学依据,同时,他们对意识形态与道德、教化之间...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意识形态
2.1.2 意识形态安全
2.1.3 意识形态渗透
2.2 意识形态理论基础
2.2.1 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思想
3 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及我国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3.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网络转向的原因
3.1.1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新阵地的兴起
3.1.2 意识形态受众实现网络化的转变
3.1.3 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走向网络主导
3.2 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表现方式
3.2.1 利用经济手段遏制国家发展
3.2.2 借助网络强权实行政治绑架
3.2.3 包装文化宣扬西方价值观念
3.2.4 扶持极端势力制造舆情危机
3.3 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重大危害
3.3.1 削减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3.3.2 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领导权
3.3.3 减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
3.3.4 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3.4 我国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重要性
3.4.1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正确方向
3.4.2 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优越性筑牢屏障
3.4.3 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4 我国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4.1 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4.1.1 多元思潮泛滥导致思想混乱
4.1.2 阶层利益分化危及社会稳定
4.1.3 网络事件容易引发舆论风暴
4.2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问题的归因
4.2.1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4.2.2 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水平较低
4.2.3 社会转型与网络因素的叠加效应
5 我国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5.1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基本原则
5.1.1 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
5.1.2 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5.1.3 网络主权原则
5.1.4 党管媒体原则
5.2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主要对策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5.2.2 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间场
5.2.3 创新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5.2.4 提升意识形态德法兼治的社会效应
5.2.5 落实网络意识形态运行管理的责任制
5.2.6 加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建设
5.2.7 推进国内外合作机制,实现共同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本文编号:3066114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意识形态
2.1.2 意识形态安全
2.1.3 意识形态渗透
2.2 意识形态理论基础
2.2.1 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思想
3 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及我国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3.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网络转向的原因
3.1.1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新阵地的兴起
3.1.2 意识形态受众实现网络化的转变
3.1.3 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走向网络主导
3.2 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表现方式
3.2.1 利用经济手段遏制国家发展
3.2.2 借助网络强权实行政治绑架
3.2.3 包装文化宣扬西方价值观念
3.2.4 扶持极端势力制造舆情危机
3.3 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重大危害
3.3.1 削减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3.3.2 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领导权
3.3.3 减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
3.3.4 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3.4 我国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重要性
3.4.1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正确方向
3.4.2 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优越性筑牢屏障
3.4.3 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4 我国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4.1 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4.1.1 多元思潮泛滥导致思想混乱
4.1.2 阶层利益分化危及社会稳定
4.1.3 网络事件容易引发舆论风暴
4.2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问题的归因
4.2.1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4.2.2 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水平较低
4.2.3 社会转型与网络因素的叠加效应
5 我国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5.1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基本原则
5.1.1 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
5.1.2 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5.1.3 网络主权原则
5.1.4 党管媒体原则
5.2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主要对策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5.2.2 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间场
5.2.3 创新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5.2.4 提升意识形态德法兼治的社会效应
5.2.5 落实网络意识形态运行管理的责任制
5.2.6 加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建设
5.2.7 推进国内外合作机制,实现共同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本文编号:3066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066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