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7 12:33
“县管校聘”作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的一项新机制,是实现县域内教师队伍统筹使用、均衡配置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水平,进而推动县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健康快乐。五年多来,这一新政落实情况怎样,政策相关各方的态度如何,改革推进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阻力与问题,改革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已成为重要的课题。浙江省P县是国家级“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县管校聘”工作推进卓有成效,多省教育行政部门专程组团前往考察学习。因此,基于“县管校聘”的P县调查由此展开。本研究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为探究当前P县“县管校聘”的实施现状,研究首先通过呈现P县的政策文本与实施案例将其“县管校聘”作为一个“靶子”。其次,基于“靶子”所反映的政策宣传、程序公平、配套措施、改革成效等维度在该县按比例随机抽取部分中小学校进行“县管校聘”的问卷调查,并借助SPSS软件对数据的分析了解P县“县管校聘”的基本情况。与此同时,研究者还结合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少数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的访谈构建语料库,并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论利用Nvivo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形成与本研...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2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县管校聘”教师态度正态性检验Q-Q图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59教龄的教师支持度最高,11-20年教龄的教师支持度最低,而6-10年教龄与21年以上教龄教师对“县管校聘”的支持度不相上下。图3.2不同教龄的“县管校聘”教师态度平均得分折线图根据1-5年教龄推算,这部分教师以未婚或已婚未育的新教师为主。相对其他教龄更长的教师而言,他们的身心负担是较轻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该群体更具备适应客观情况变化的心态。而11-20年教龄的教师正是处在“上有老下养斜压力下的群体,尤其照料孩子升学等所需花费的精力也多于6-10年教龄的教师。因此,他们对职业稳定的渴望最为强烈,对“县管校聘”的支持度也就最低。教龄21年以上的教师对“县管校聘”的支持度较教龄11-20年有所提升的原因在于这一群体的孩子基本已上大学,对父母的陪伴和照顾需要反而降低。此外,部分教龄长的教师墨守以往教师职业的“稳定”成规,“县管校聘”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其走出原先的舒适圈去面临更多挑战、承受更大压力,这也是他们无法全然接受并支持“县管校聘”的重要原因。P县某中学J老师:“以前去读师范专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很大原因就是图这份工作稳定。现在‘县管校聘’一来几十年的工作可能说没就没了,真有点难以接受。”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学校所处地域不同的教师进行“县管校聘”态度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表3.24):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61由表3.26可知,具有不同职称的样本对于“县管校聘”的态度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F=5.542,P=0.001),意味着具有不同职称的教师对于“县管校聘”的态度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具有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对于“县管校聘”的态度得分相对更低。通过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可知:有着较为明显差异的组别平均值得分对比结果为“无职称>中级;副高级>中级”(详见图3.3)。图3.3不同职称教师“县管校聘”态度平均得分折线图导致差异的原因可以用‘“上”有政策,“下”无牵挂’来解释。“上”有政策:“县管校聘”实施文件规定,部分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基本已评到副高级职称)可以受到政策照顾在“校聘”环节直接聘用。“下”无牵挂:无职称的教师群体实际上即为多数的年轻教师群体,他们对于政策的接受度更高是因为这个群体受到来自家庭与孩子的牵绊较少,因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更具备承担“校聘风险”的能力。职称界的“中层阶级”(即多数具有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既不像无职称的年轻教师没有家庭的牵绊,也不像一些有副高职称且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能受到政策保护。因此,他们对于“县管校聘”的支持度明显低于副高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教师身份进行态度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表3.27):表3.27“县管校聘”教师态度的身份(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差异显著性检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人数N平均数M标准差SDF值Sig.教师态度是否573363.763.140.991.204.1890.000**注:**p<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县管校聘”模式下的轮岗教师管理审思[J]. 操太圣,卢乃桂. 教育研究. 2018(02)
[2]“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困境及破解之道[J]. 侯洁,李睿,张茂聪. 中小学管理. 2017(10)
[3]“县管校聘”背景下教师专业人员身份的困境与再确认[J]. 刘昕鹏. 当代教育科学. 2017(08)
[4]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J]. 李松. 教学与管理. 2016(36)
[5]试点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实证研究[J]. 夏仕武,姚计海. 教师教育研究. 2016(03)
[6]“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困境与改进[J]. 方征,谢辰.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8)
[7]“能量理论”视域下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实施的思考[J]. 叶菊艳,卢乃桂. 教育研究. 2016(01)
[8]县管校聘:成都市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探索[J]. 李江源,张艳.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10)
[9]国外关于教师流动研究述评[J]. 田倩倩. 教育科学论坛. 2015(17)
[10]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障碍与对策[J]. 马文起. 教育导刊. 2015(03)
硕士论文
[1]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 张莹.山东师范大学 2018
[2]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杜江坤.河北大学 2018
[3]邛崃市政府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案例研究[D]. 吴春.电子科技大学 2018
[4]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 陈湘瑶.中央民族大学 2016
[5]“县管校聘”理论与实践研究[D]. 曾志.四川师范大学 2016
[6]县域内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问题与对策[D]. 李宜江.上海师范大学 2011
[7]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制度化研究[D]. 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7
[8]运用“鲶鱼效应”构建高校教师管理模式[D]. 何菊莲.华中师范大学 2005
[9]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 孟令熙.曲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69641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2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县管校聘”教师态度正态性检验Q-Q图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59教龄的教师支持度最高,11-20年教龄的教师支持度最低,而6-10年教龄与21年以上教龄教师对“县管校聘”的支持度不相上下。图3.2不同教龄的“县管校聘”教师态度平均得分折线图根据1-5年教龄推算,这部分教师以未婚或已婚未育的新教师为主。相对其他教龄更长的教师而言,他们的身心负担是较轻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该群体更具备适应客观情况变化的心态。而11-20年教龄的教师正是处在“上有老下养斜压力下的群体,尤其照料孩子升学等所需花费的精力也多于6-10年教龄的教师。因此,他们对职业稳定的渴望最为强烈,对“县管校聘”的支持度也就最低。教龄21年以上的教师对“县管校聘”的支持度较教龄11-20年有所提升的原因在于这一群体的孩子基本已上大学,对父母的陪伴和照顾需要反而降低。此外,部分教龄长的教师墨守以往教师职业的“稳定”成规,“县管校聘”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其走出原先的舒适圈去面临更多挑战、承受更大压力,这也是他们无法全然接受并支持“县管校聘”的重要原因。P县某中学J老师:“以前去读师范专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很大原因就是图这份工作稳定。现在‘县管校聘’一来几十年的工作可能说没就没了,真有点难以接受。”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学校所处地域不同的教师进行“县管校聘”态度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表3.24):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61由表3.26可知,具有不同职称的样本对于“县管校聘”的态度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F=5.542,P=0.001),意味着具有不同职称的教师对于“县管校聘”的态度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具有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对于“县管校聘”的态度得分相对更低。通过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可知:有着较为明显差异的组别平均值得分对比结果为“无职称>中级;副高级>中级”(详见图3.3)。图3.3不同职称教师“县管校聘”态度平均得分折线图导致差异的原因可以用‘“上”有政策,“下”无牵挂’来解释。“上”有政策:“县管校聘”实施文件规定,部分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基本已评到副高级职称)可以受到政策照顾在“校聘”环节直接聘用。“下”无牵挂:无职称的教师群体实际上即为多数的年轻教师群体,他们对于政策的接受度更高是因为这个群体受到来自家庭与孩子的牵绊较少,因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更具备承担“校聘风险”的能力。职称界的“中层阶级”(即多数具有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既不像无职称的年轻教师没有家庭的牵绊,也不像一些有副高职称且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能受到政策保护。因此,他们对于“县管校聘”的支持度明显低于副高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教师身份进行态度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表3.27):表3.27“县管校聘”教师态度的身份(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差异显著性检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人数N平均数M标准差SDF值Sig.教师态度是否573363.763.140.991.204.1890.000**注:**p<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县管校聘”模式下的轮岗教师管理审思[J]. 操太圣,卢乃桂. 教育研究. 2018(02)
[2]“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困境及破解之道[J]. 侯洁,李睿,张茂聪. 中小学管理. 2017(10)
[3]“县管校聘”背景下教师专业人员身份的困境与再确认[J]. 刘昕鹏. 当代教育科学. 2017(08)
[4]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J]. 李松. 教学与管理. 2016(36)
[5]试点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实证研究[J]. 夏仕武,姚计海. 教师教育研究. 2016(03)
[6]“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困境与改进[J]. 方征,谢辰.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8)
[7]“能量理论”视域下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实施的思考[J]. 叶菊艳,卢乃桂. 教育研究. 2016(01)
[8]县管校聘:成都市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探索[J]. 李江源,张艳.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10)
[9]国外关于教师流动研究述评[J]. 田倩倩. 教育科学论坛. 2015(17)
[10]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障碍与对策[J]. 马文起. 教育导刊. 2015(03)
硕士论文
[1]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 张莹.山东师范大学 2018
[2]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杜江坤.河北大学 2018
[3]邛崃市政府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案例研究[D]. 吴春.电子科技大学 2018
[4]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 陈湘瑶.中央民族大学 2016
[5]“县管校聘”理论与实践研究[D]. 曾志.四川师范大学 2016
[6]县域内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问题与对策[D]. 李宜江.上海师范大学 2011
[7]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制度化研究[D]. 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7
[8]运用“鲶鱼效应”构建高校教师管理模式[D]. 何菊莲.华中师范大学 2005
[9]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 孟令熙.曲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69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269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