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产品微博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22 05:04
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智库自身都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首先,国家需要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软实力提升的主力军以达到促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和把握国际话语权的目的,同时这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政治环境的发展以及2020年小康社会的建成等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随着国内机构改革和发展,公众普遍希望能够在为自身福利发声的同时体现其公共政策话语权,即需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发声平台。最后,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智库机构也逐渐开始重视自身传播力以及符合现实的建设以求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产品的传播效果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产品在使用微博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产品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完善。本文首先尝试厘清研究背景与意义、重难点、创新点、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应用传播理论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产品微博传播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从政策市场的三元主体需求角度进行了阐述。其次,根据文献资料对智库发展进行了阶段性综述、参考资料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相关概念做出解释。再次,根据计划行为等相关理论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产品微...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计划行为理论
第2章理论基础研究22技术接受模型,模型的解释力得到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在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内在动机的感知愉悦性。理性行为学说引入了社会规范对行为倾向的影响,社会规范是立场与主观规范的聚集体,TAM模型在理性行为模型的基础上,对什么是影响人们接受一项新技术并加以应用的因素进行了论证,并预测、解释了使用行为。该理论提出了决定因素有两个:第一,有用性(Perceived)的感知;第二,易用性的感知,也就是人认为应用系统的易于水平的反应。Davis以为,外部变量主宰支配感知易用性,同时又为技术接受模型中可控制干扰因素、环境约束间建立一种联系,新技术的应用,使用者产生的感知潜移默化了对技术的接受态度,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行为意图,最终导致使用行为,TAM拓展的模型如图2-2。图2-2TAM拓展模型图2.4.4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学说是从用户的内心要求和动机角度出发,联系社会学和心理学常识,为人们的需要得以满足是利用媒介来推动的行为加以说明,分析了媒介被用户接受的内心动机与社会原因。在此之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传播者或媒介,媒介影响受众的程度或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是考量的重点,他们认为受众是媒介说服的,因而是被动的。但使用与满足理论从相反角度——受众出发,受众可以被当作个体,其与媒介交往是有一定目的和要求的,并希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使用与满足理论比较关注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大众传播的效果,及态度和行为在使用后的影响。这是与以往传统研究的不同之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按照20世纪70年代为界限,可以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传统时期该课题的探索侧重于为什么应用媒介内容。现代时期则侧重于掌
第3章模型构建及假设提出28型智库产品的传播环境;“产品传播意向”是指微博用户产生传播智库产品企图和观点,直接影响产品传播实际行为。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5个假设:H1.信息人主体对产品传播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H2.信息人客体对产品传播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H3.信息对产品传播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H4.信息环境对产品传播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H5.产品传播行为意向对中国特色新型产品传播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图3-1研究模型3.3问卷设计3.3.1问卷设计说明本研究的问卷一共可分解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与被调查者基础信息。首先,考虑到人们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产品相关概念缺少了解,因此在问卷开头部分解释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产品的概念,便于理解题意。其次,此部分主要是为了调查人群特征和筛选智库用户。该部分还包括是否使用智库产品、性别、一周内使用智库产品的频率和学历等6个方面。第二部分是整个问卷主体,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按照反应态度及满意程度由强到弱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记为5分、4分、3分、2分、1分。该部分用于被调查者对智库产品传播行为的做出的实际行为、用户态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变量、产品传播环境变量、中国这种新型有特色产品变量和行为意图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智库产品微博传播影响力评价及实证研究[J]. 孟令雪,过仕明. 情报科学. 2019(11)
[2]新媒体时代美国智库的融合传播[J]. 苏江丽. 编辑之友. 2017(07)
[3]智库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庆海涛,李刚. 图书馆论坛. 2017(10)
[4]建立智库全层次全要素评价体系[J]. 李刚.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7(02)
[5]基于典型智库实践的智库产品质量控制与影响因素研究[J]. 宋忠惠,郑军卫,齐世杰,贾晓涛. 图书与情报. 2017(01)
[6]智库国际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 任福兵. 现代情报. 2017(01)
[7]中国大学智库评价研究:维度与指标[J]. 陈国营,鲍建强,钟伟军,陈明.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6(05)
[8]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新型智库的路径选择[J]. 李刚.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04)
[9]媒体融合发展对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研究[J]. 吴亮,夏宇,马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8)
[10]关于中国独立型防务智库传播对象和内容的研究[J]. 汪川.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03)
硕士论文
[1]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创新研究[D]. 蒋伶敏.海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03190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计划行为理论
第2章理论基础研究22技术接受模型,模型的解释力得到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在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内在动机的感知愉悦性。理性行为学说引入了社会规范对行为倾向的影响,社会规范是立场与主观规范的聚集体,TAM模型在理性行为模型的基础上,对什么是影响人们接受一项新技术并加以应用的因素进行了论证,并预测、解释了使用行为。该理论提出了决定因素有两个:第一,有用性(Perceived)的感知;第二,易用性的感知,也就是人认为应用系统的易于水平的反应。Davis以为,外部变量主宰支配感知易用性,同时又为技术接受模型中可控制干扰因素、环境约束间建立一种联系,新技术的应用,使用者产生的感知潜移默化了对技术的接受态度,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行为意图,最终导致使用行为,TAM拓展的模型如图2-2。图2-2TAM拓展模型图2.4.4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学说是从用户的内心要求和动机角度出发,联系社会学和心理学常识,为人们的需要得以满足是利用媒介来推动的行为加以说明,分析了媒介被用户接受的内心动机与社会原因。在此之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传播者或媒介,媒介影响受众的程度或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是考量的重点,他们认为受众是媒介说服的,因而是被动的。但使用与满足理论从相反角度——受众出发,受众可以被当作个体,其与媒介交往是有一定目的和要求的,并希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使用与满足理论比较关注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大众传播的效果,及态度和行为在使用后的影响。这是与以往传统研究的不同之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按照20世纪70年代为界限,可以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传统时期该课题的探索侧重于为什么应用媒介内容。现代时期则侧重于掌
第3章模型构建及假设提出28型智库产品的传播环境;“产品传播意向”是指微博用户产生传播智库产品企图和观点,直接影响产品传播实际行为。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5个假设:H1.信息人主体对产品传播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H2.信息人客体对产品传播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H3.信息对产品传播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H4.信息环境对产品传播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H5.产品传播行为意向对中国特色新型产品传播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图3-1研究模型3.3问卷设计3.3.1问卷设计说明本研究的问卷一共可分解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与被调查者基础信息。首先,考虑到人们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产品相关概念缺少了解,因此在问卷开头部分解释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产品的概念,便于理解题意。其次,此部分主要是为了调查人群特征和筛选智库用户。该部分还包括是否使用智库产品、性别、一周内使用智库产品的频率和学历等6个方面。第二部分是整个问卷主体,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按照反应态度及满意程度由强到弱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记为5分、4分、3分、2分、1分。该部分用于被调查者对智库产品传播行为的做出的实际行为、用户态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变量、产品传播环境变量、中国这种新型有特色产品变量和行为意图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智库产品微博传播影响力评价及实证研究[J]. 孟令雪,过仕明. 情报科学. 2019(11)
[2]新媒体时代美国智库的融合传播[J]. 苏江丽. 编辑之友. 2017(07)
[3]智库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庆海涛,李刚. 图书馆论坛. 2017(10)
[4]建立智库全层次全要素评价体系[J]. 李刚.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7(02)
[5]基于典型智库实践的智库产品质量控制与影响因素研究[J]. 宋忠惠,郑军卫,齐世杰,贾晓涛. 图书与情报. 2017(01)
[6]智库国际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 任福兵. 现代情报. 2017(01)
[7]中国大学智库评价研究:维度与指标[J]. 陈国营,鲍建强,钟伟军,陈明.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6(05)
[8]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新型智库的路径选择[J]. 李刚.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04)
[9]媒体融合发展对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研究[J]. 吴亮,夏宇,马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8)
[10]关于中国独立型防务智库传播对象和内容的研究[J]. 汪川.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03)
硕士论文
[1]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创新研究[D]. 蒋伶敏.海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03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40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