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团队领导风格对冲突与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虚拟团队领导风格对冲突与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众多经济组织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开始采用虚拟团队(VirtualTeam)这一新兴的组织形式。国内外研究者认为领导风格是影响虚拟团队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变革型/交易型领导风格理论作为新领导理论的代表是近年来领导行为研究关注的热点。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变革型/交易型领导风格与绩效的研究大都在传统的面对面团队环境下进行的,很少对虚拟团队进行研究,且大部分相关研究将焦点集中在领导风格对绩效的直接影响上,而并没有说明这些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过程变量所产生的效应。因此,为深入探讨虚拟团队中变革型/交易型领导风格与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打开领导风格与绩效间关系的“黑盒”,我们的研究面临解决的三个问题:1、变革型与交易型领导风格对绩效有什么不同影响即两种风格中是否存在一种更为有效的领导风格;2、研究过程变量的作用,探讨领导风格对冲突及冲突管理行为有何影响;3、过程变量与绩效之间有怎样的相关关系。 为此,本文以团队研究的“I-P-O”模型为框架,提出研究假设与模型,然后通过一个41群组、123名参与者的虚拟团队模拟实验对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 1、在虚拟团队中,变革型领导风格比交易型领导风格带来更高的绩效。 2、与交易型相比,虚拟团队中的变革型领导风格带来较低水平的关系冲突,较低水平的竞争型冲突管理行为和较高水平的合作型冲突管理行为。 3、在虚拟团队中,关系冲突与绩效负相关,合作型冲突管理行为削弱它们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本研究结果为虚拟团队的决策管理提供启示,可使组织和企业更有效的了解虚拟团队中领导风格所起的作用,提升虚拟团队的绩效,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虚拟团队 领导风格 团队绩效 冲突 冲突管理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C93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导论8-15
- 1.1 研究背景8-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内容界定与方法选择11-12
- 1.3.1 研究内容界定11-12
- 1.3.2 研究方法选择12
- 1.4 研究流程及论文结构12-15
- 1.4.1 研究流程12-13
- 1.4.2 论文结构13-15
- 第2章 文献综述15-27
- 2.1 领导风格研究15-22
- 2.1.1 传统领导理论17-18
- 2.1.2 交易型/变革型领导风格理论18-20
- 2.1.3 国内外变革型/交易型领导风格理论的相关研究20-22
- 2.2 团队内冲突的相关理论22-23
- 2.2.1 冲突的定义22
- 2.2.2 冲突的类型22-23
- 2.2.3 冲突两类型之间的关系23
- 2.3 团队内冲突管理行为的相关理论23-24
- 2.4 虚拟团队绩效研究24-25
- 2.4.1 团队绩效24
- 2.4.2 虚拟团队中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24-25
- 2.5 虚拟团队各过程变量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25-27
- 2.5.1 虚拟团队中的冲突与绩效25
- 2.5.2 虚拟团队中的冲突管理行为与绩效25-27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27-35
- 3.1 研究假设27-33
- 3.1.1 领导风格与绩效27
- 3.1.2 领导风格与冲突27-30
- 3.1.3 领导风格与冲突管理行为30-33
- 3.2 研究模型33-35
- 第4章 实验研究35-46
- 4.1 实验设计35
- 4.2 实验主体35-36
- 4.3 实验任务36-37
- 4.4 实验操作与测量37-43
- 4.4.1 实验操作37-38
- 4.4.2 操作检验及变量测量工具38-43
- 4.5 实验过程43-46
- 4.5.1 预实验44
- 4.5.2 正式实验44-46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46-57
- 5.1 数据聚合分析46-47
- 5.2 实验操作检验47-48
- 5.3 实验假设检验48-55
- 5.3.1 领导风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分析48-49
- 5.3.2 领导风格对冲突的影响分析49-50
- 5.3.3 领导风格对冲突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50-52
- 5.3.4 各过程变量对绩效的影响分析52-55
- 5.4 对分析结果的讨论和解释55-57
- 5.4.1 假设1:领导风格与绩效55
- 5.4.2 假设2:领导风格与冲突55
- 5.4.3 假设3:领导风格与冲突管理行为55-56
- 5.4.4 过程变量与绩效之间的关系56-57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57-60
- 6.1 结论57-58
- 6.2 管理意义与启示58-59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8
- 附录1 正式实验量表68-72
- 附录2 正式实验日程表72-73
- 附录3 正式实验任务简介73-75
- 致谢75-76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勤;;析论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2 王丽辉;;卓越领导力与领导艺术[J];饲料博览;2011年07期
3 王学东;赵文军;刘成竹;黄平阳;;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影响模型及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1年09期
4 金丹;;成就动机和目标依存性对虚拟团队中合作行为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严瑞丽;朱兵;;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知识型员工的适应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5期
6 程江;;管理者该怎么当?[J];企业管理;2011年08期
7 曹高辉;王学东;赵文军;谢辉;毛进;;基于知识交流网络分析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治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1年06期
8 马华维;展羽;姚琦;;虚拟团队中的信任生命周期[J];心理研究;2011年04期
9 赵文军;谢守美;;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1年08期
10 薛宪方;涂辉文;;领导风格与个人主动性的关系研究[J];人类工效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愚;朱峰;;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虚拟团队绩效考核研究[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时勘;胡卫鹏;;虚拟团队:信息化条件下的团队工作[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陆佳芳;时勘;李超平;JohnLawler;;组织政策和领导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洪旭;;试论虚拟团队的管理[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肖伟;魏庆琦;;虚拟团队关键成功因素指标提炼与模型构建[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孟大庆;;虚拟团队中信任理论的新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毕鹏程;;领导风格对群体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畅;侯玉波;;思维方式与领导风格的选择[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潘东华;单元;;基于项目的虚拟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A];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金超;;武警战士心理契约、领导风格与团体聚力的关系凝[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沐子健;虚拟团队的四项优势[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张晓航;虚拟团队也需有形管理[N];中国质量报;2011年
3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博士后、哥本哈根〈丹麦〉商学院访问教授 曹仰锋;领导风格定成败[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4 记者 赵军宝 通讯员 吴惠芬;浙江公司探索信息技术虚拟团队建设[N];国家电网报;2010年
5 记者 赵军宝;浙江公司成立信息技术虚拟团队[N];国家电网报;2009年
6 ;普捷系统:虚拟团队实管理[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7 孙东;虚拟团队快速提供业务[N];人民邮电;2004年
8 本报记者 王立伟;领导风格应灵活多变[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严斐;李瑞元在身份跃变[N];中国纺织报;2008年
10 ;解密统一通信如何为用户节省现金[N];网络世界;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娣;知识型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能;虚拟团队的组织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Ambalam Pushpanathan(普施潘);领导风格与组织绩效:基于斯里兰卡小型家族式制造企业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董临萍;中国企业情境下魅力型领导风格之组织影响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张明寮;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主管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暨因应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张丽华;改造型领导与组织变革过程互动模型的实证与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杨连生;大学学术团队管理模式与组织效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毛_揿,
本文编号:344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4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