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的邻避效应演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1 10:21
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不断涌现对新的公共设施的需求,而一些提供公共利益的邻避设施却由于会对临近区域造成损害而成为周边居民强烈抵触的对象。因新建邻避设施而引发的邻避冲突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本论文在此背景下,意图运用风险社会放大框架,分析邻避效应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以提出邻避管理中的问题,为邻避效应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首先,通过对既往文献的梳理,发现邻避效应既包含了经济理性的自利因素,同时也掺杂环保价值观等心理、政治因素。但是如果脱离经济理性的视角,从心理、政治等因素来剖析邻避效应的成因,将导致邻避设施的定义与邻避效应之间的割裂。因此,本文引入了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综合考虑邻避设施的客观风险以及风险的主观建构过程,为理解邻避效应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其次,本文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以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事件为案例,对邻避冲突中新建设施和运行设施的风险演化路径展开讨论。研究发现,邻避设施风险在信息流和风险涟漪两个阶段的放大激化了邻避冲突,并扩大了事件影响范围,使针对此类设施的邻避危机在各地反复上演。邻避设施风险的信号值、社会经验、信任、社会文化、污名化是导致风险趋向放大或者衰减两种路...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分析框架11第二章风险社会放大理论分析框架建构2.1风险社会放大框架(SARF)风险社会放大框架(SocialAmplificationofRiskFramework,SARF)是用于理解风险在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是如何被感知、解释、放大或减弱的一种理论工具[15,36]。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学科框架,至今仍然是将关于风险沟通和风险感知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的唯一框架[37]。在SARF中,风险社会放大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框架借鉴了通信理论,风险信号通过放大站从信号源传输到终端接收器,在这个过程中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过程相互作用,解码后的信息中与先前的信念不一致的或与接受者价值观相矛盾的成分会被忽略或削弱,而信息中具有吸引力的、与之前的信念一致的信号会被增强[38]。第二阶段指出风险会在范围上扩大并造成其它的次级影响。通过放大风险信号,风险事件的影响可以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间接后果,例如对管理该事件的机构失去信心、相关法规的变化、社区反对等等,而这些副作用将造成持续的影响。图2-1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社会放大框架的起点是风险事件,它可以是实际或假设的事件,包括关于过去风险事件的新报告[39]。不同的风险事件具有不同的风险属性,例如风险的实际危害性、持续时间、是否有具体责任方等。这些特征被描述为不同的符号、标志、图像,而这些风险信号反过来又与心理、社会、制度或文化过程相互作用,加强或减弱对风险及其可控性的感知。因此,风险体验不仅是物理上受到伤害的直接体验,而且是个人和群体学习或创造对风险的解释这一过程的结果[40]。如果风险事件的信息不在人际间交流,事件的影响就总是局限的[39]。风险社
第二章分析框架13风险事件的信号值、社会信任、污名化、社会群体关系、公众的认知和价值观等[39]。但是,在既往研究的论述中,这些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是如何运行进而导致风险放大或衰减却没有详细讨论。在本节与下一节中,本文将分述风险社会放大机制的作用,并将这些机制整合进入风险社会放大框架中,考察它们与风险放大站的三个主要风险放大环节的互动方式,解释这些机制在风险社会放大整体过程中的作用方式。2.2.1风险特征,信号值风险感知研究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风险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力受到该事件发出的信号或预示的信息的影响。风险信号是影响人们对风险的严重性或可控性的看法的关于危险或危险事件的信息[42],风险事件的信号将影响人们对风险信息的解读,高信号价值的风险事件更容易导致人们的高风险感知。而风险事件蕴含的信息量与信号值似乎与事件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危害有系统的联系。心理学家PaulSlovic等提出,对于管理者和公众来说,非常可怕、理解程度很低或者两者都有的危险事件具有很高的“信号值”[43]。Slovic(1987)以关于风险信号的工作为基础,将心理测量范式运用于对风险认知的测量,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种用于识别、分类和评估风险信号的详细方法——多维风险特征的测量方法[22]。依靠这种方法,可以在风险认知地图中直观地标记出风险的在感知上的性质,有效地评估人们对不同风险的认知情况[44]。图2-2风险认知地图Slovic的风险特征维度包括两个主要指标。第一个指标被称为“恐惧性风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邻避风险的放大过程及其弱化策略——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的分析[J]. 王聪.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2]交通类邻避设施冲突的衍生逻辑及其治理——基于设施属性的多案例分析[J]. 王佃利,王铮.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9)
[3]邻避风险社会放大过程中的政府信任:从流失到重构[J]. 辛方坤.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8)
[4]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理论的邻避舆情传播[J]. 辛方坤. 情报杂志. 2018(03)
[5]技术污名化的传播机制:基于系列邻避事件的分析[J]. 汤景泰,星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02)
[6]邻避事件中地方政府行为选择探析——以北京阿苏卫邻避抗争事件为例[J]. 崔晶,亓靖.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7]放大与衰减:环境风险的路径丕变及其内在机理——以两类环境风险事件的比较为例[J]. 王刚,宋锴业. 新视野. 2017(04)
[8]从“邻避管控”到“邻避治理”:中国邻避问题治理路径转型[J]. 王佃利,王玉龙,于棋. 中国行政管理. 2017(05)
[9]邻避效应向环境群体性事件演化的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基于宁波镇海反PX事件的研究[J]. 彭小兵,邹晓韵. 情报杂志. 2017(04)
[10]敏感人:一项分析邻避效应的人性假设[J]. 胡象明,刘浩然. 理论探讨. 2017(01)
博士论文
[1]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D]. 张向和.重庆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邻避冲突治理模式转换研究[D]. 梁新.南京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34502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分析框架11第二章风险社会放大理论分析框架建构2.1风险社会放大框架(SARF)风险社会放大框架(SocialAmplificationofRiskFramework,SARF)是用于理解风险在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是如何被感知、解释、放大或减弱的一种理论工具[15,36]。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学科框架,至今仍然是将关于风险沟通和风险感知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的唯一框架[37]。在SARF中,风险社会放大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框架借鉴了通信理论,风险信号通过放大站从信号源传输到终端接收器,在这个过程中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过程相互作用,解码后的信息中与先前的信念不一致的或与接受者价值观相矛盾的成分会被忽略或削弱,而信息中具有吸引力的、与之前的信念一致的信号会被增强[38]。第二阶段指出风险会在范围上扩大并造成其它的次级影响。通过放大风险信号,风险事件的影响可以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间接后果,例如对管理该事件的机构失去信心、相关法规的变化、社区反对等等,而这些副作用将造成持续的影响。图2-1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社会放大框架的起点是风险事件,它可以是实际或假设的事件,包括关于过去风险事件的新报告[39]。不同的风险事件具有不同的风险属性,例如风险的实际危害性、持续时间、是否有具体责任方等。这些特征被描述为不同的符号、标志、图像,而这些风险信号反过来又与心理、社会、制度或文化过程相互作用,加强或减弱对风险及其可控性的感知。因此,风险体验不仅是物理上受到伤害的直接体验,而且是个人和群体学习或创造对风险的解释这一过程的结果[40]。如果风险事件的信息不在人际间交流,事件的影响就总是局限的[39]。风险社
第二章分析框架13风险事件的信号值、社会信任、污名化、社会群体关系、公众的认知和价值观等[39]。但是,在既往研究的论述中,这些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是如何运行进而导致风险放大或衰减却没有详细讨论。在本节与下一节中,本文将分述风险社会放大机制的作用,并将这些机制整合进入风险社会放大框架中,考察它们与风险放大站的三个主要风险放大环节的互动方式,解释这些机制在风险社会放大整体过程中的作用方式。2.2.1风险特征,信号值风险感知研究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风险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力受到该事件发出的信号或预示的信息的影响。风险信号是影响人们对风险的严重性或可控性的看法的关于危险或危险事件的信息[42],风险事件的信号将影响人们对风险信息的解读,高信号价值的风险事件更容易导致人们的高风险感知。而风险事件蕴含的信息量与信号值似乎与事件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危害有系统的联系。心理学家PaulSlovic等提出,对于管理者和公众来说,非常可怕、理解程度很低或者两者都有的危险事件具有很高的“信号值”[43]。Slovic(1987)以关于风险信号的工作为基础,将心理测量范式运用于对风险认知的测量,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种用于识别、分类和评估风险信号的详细方法——多维风险特征的测量方法[22]。依靠这种方法,可以在风险认知地图中直观地标记出风险的在感知上的性质,有效地评估人们对不同风险的认知情况[44]。图2-2风险认知地图Slovic的风险特征维度包括两个主要指标。第一个指标被称为“恐惧性风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邻避风险的放大过程及其弱化策略——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的分析[J]. 王聪.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2]交通类邻避设施冲突的衍生逻辑及其治理——基于设施属性的多案例分析[J]. 王佃利,王铮.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9)
[3]邻避风险社会放大过程中的政府信任:从流失到重构[J]. 辛方坤.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8)
[4]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理论的邻避舆情传播[J]. 辛方坤. 情报杂志. 2018(03)
[5]技术污名化的传播机制:基于系列邻避事件的分析[J]. 汤景泰,星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02)
[6]邻避事件中地方政府行为选择探析——以北京阿苏卫邻避抗争事件为例[J]. 崔晶,亓靖.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7]放大与衰减:环境风险的路径丕变及其内在机理——以两类环境风险事件的比较为例[J]. 王刚,宋锴业. 新视野. 2017(04)
[8]从“邻避管控”到“邻避治理”:中国邻避问题治理路径转型[J]. 王佃利,王玉龙,于棋. 中国行政管理. 2017(05)
[9]邻避效应向环境群体性事件演化的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基于宁波镇海反PX事件的研究[J]. 彭小兵,邹晓韵. 情报杂志. 2017(04)
[10]敏感人:一项分析邻避效应的人性假设[J]. 胡象明,刘浩然. 理论探讨. 2017(01)
博士论文
[1]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D]. 张向和.重庆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邻避冲突治理模式转换研究[D]. 梁新.南京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34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534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