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9 11:29
粮食问题是我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既要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保证有效供给,又要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逐年递增,2015年实现“十一连增”,粮食总量达到12428.7亿斤。但是,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出版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一书中的测算:到2020年,按总人口数量为14.3亿、粮食消费人均平均水平为409~414公斤计算,我国人口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59202万吨,基于我国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国内粮食的供给缺口将达到4000~5000万吨左右,可以看出,粮食缺口问题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背后面临着粮食供给的脆弱平衡、强制平衡和紧张平衡。因此,要解决“十三五”期间粮食缺口问题,不仅要通过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供需结构,更要通过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并进一步提升粮食产出能力。黑龙江省作为国内商品粮食净调出的重要商品粮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发展环境下,黑龙江省如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商品粮主产区为实施主体,依托各...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参照系: 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商品粮
2.1.2 粮食主产区
2.1.3 商品粮主产区
2.1.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商品粮主产区研究的基础理论
2.2.2 投入产出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性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商品粮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2.3.1 演化博弈的前提假设及指标设定
2.3.2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演化策略分析
2.3.3 演化博弈分析结论
2.4 本章小结
3 现实参照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典型经验分析与借鉴
3.1 国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分析
3.1.1 美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2 法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3 印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4 荷兰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5 以色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 国内产粮大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分析
3.2.1 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2 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3 江苏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4 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5 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3 对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启示
3.3.1 积极推进耕地保护及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升自然产出能力
3.3.2 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升要素投入能力
3.3.3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3.3.4 积极出台支持政策提升政策保障能力
3.3.5 引导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提升组织管理能力
3.3.6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3.4 本章小结
4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评价
4.1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4.1.1 粮食生产自然产出现状
4.1.2 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现状
4.1.3 粮食生产科技支撑现状
4.1.4 粮食生产政策保障现状
4.1.5 粮食生产组织管理现状
4.1.6 粮食生产风险抵御现状
4.2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出及商品粮净调出现状
4.2.1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情况
4.2.2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出结构分析
4.2.3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商品粮净调出情况
4.3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4.3.1 DEA的基本原理
4.3.2 DEA的基本模型
4.3.3 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因素的评价指标选取
4.3.4 基于DEA的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瓶颈分析
5.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要素投入总量及效率仍需提升
5.1.1 粮食数量提升的水土资源承载力日益趋紧
5.1.2 实行耕地流转及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机制不完善
5.1.3 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依然偏低
5.1.4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依然存在短板
5.1.5 农业科技衔接机制不畅
5.1.6 财政政策支农力度仍显不足
5.1.7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滞后
5.1.8 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与调动不足
5.1.9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
5.2 实现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存在差距
5.2.1 粮食结构调整过程中保产增收的压力不断加大
5.2.2 粮食产业链融合深度不够
5.2.3 粮食去库存缺少完善的利益补偿与发展互助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及仿真模拟
6.1 路径选择的目标
6.2 路径选择的原则
6.3 内生路径选择
6.3.1 坚守耕地当量红线
6.3.2 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6.3.3 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6.3.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6.4 外生路径选择
6.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4.2 提升财政支农政策效率
6.4.3 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6.4.4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4.5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6.5 多重相关路径选择
6.5.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2 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6.5.3 实施粮食生产全球化战略
6.6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仿真模拟
6.6.1 系统动力学简介
6.6.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6.6.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6.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6.6.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仿真模拟
6.6.6 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7.1 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机制
7.1.1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
7.1.2 建立耕地保护联动机制
7.2 强化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实效
7.2.1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及粮食主销区互助资金
7.2.2 促进粮食三项补贴改革的落实
7.3 搭建现代化的粮食流通网络
7.3.1 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7.3.2 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管理
7.3.3 积极打造立体化的粮食物流网络
7.4 充分调动粮食生产主体积极性
7.4.1 建立促进粮食生产主体增收的长效机制
7.4.2 优先发展商品粮主产区教育事业
7.5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7.5.1 扩大公益性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
7.5.2 促进经营性服务体系内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7.5.3 提升专项服务体系支撑作用
7.6 完善粮食生产的组织管理体系
7.6.1 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
7.6.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7.7 完善配套支持体系
7.7.1 积极推动商品粮主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7.2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7.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 丁蕊,母彦婷,李艳波. 生态经济. 2019(02)
[2]建设高标准粮田,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J]. 慕兰,徐献军,孟繁华,葛树春. 农业科技通讯. 2018(10)
[3]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J]. 辛岭,高睿璞,蒋和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9)
[4]江西省商品粮基地县食物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状况综合评价[J]. 吕爱清.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08)
[5]湖南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张冬雨,石潇纯,黄帅,黄胜男. 乡村科技. 2018(18)
[6]气候变化(暖)对国家主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中国软科学研究要报综述[J]. 林谦,那济海,潘华盛. 林业勘查设计. 2018(01)
[7]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生产率变化——基于CIRS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刘卫柏,郑爱民,彭魏倬加,李中. 经济地理. 2017(12)
[8]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以宾县为例[J]. 余文涛,石淑芹,孙晓丽,李正国.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12)
[9]生态安全约束下耕地潜在转换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J]. 赵爱栋,彭冲,许实,曾薇,马贤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11)
[10]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差异分析——基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视角[J]. 孙晶晶,赵凯,牛影影.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04)
博士论文
[1]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 李小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硕士论文
[1]APEC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研究[D]. 余强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2]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D]. 高峻.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82511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参照系: 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商品粮
2.1.2 粮食主产区
2.1.3 商品粮主产区
2.1.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商品粮主产区研究的基础理论
2.2.2 投入产出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性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商品粮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2.3.1 演化博弈的前提假设及指标设定
2.3.2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演化策略分析
2.3.3 演化博弈分析结论
2.4 本章小结
3 现实参照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典型经验分析与借鉴
3.1 国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分析
3.1.1 美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2 法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3 印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4 荷兰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5 以色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 国内产粮大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分析
3.2.1 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2 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3 江苏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4 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5 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3 对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启示
3.3.1 积极推进耕地保护及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升自然产出能力
3.3.2 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升要素投入能力
3.3.3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3.3.4 积极出台支持政策提升政策保障能力
3.3.5 引导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提升组织管理能力
3.3.6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3.4 本章小结
4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评价
4.1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4.1.1 粮食生产自然产出现状
4.1.2 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现状
4.1.3 粮食生产科技支撑现状
4.1.4 粮食生产政策保障现状
4.1.5 粮食生产组织管理现状
4.1.6 粮食生产风险抵御现状
4.2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出及商品粮净调出现状
4.2.1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情况
4.2.2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出结构分析
4.2.3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商品粮净调出情况
4.3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4.3.1 DEA的基本原理
4.3.2 DEA的基本模型
4.3.3 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因素的评价指标选取
4.3.4 基于DEA的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瓶颈分析
5.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要素投入总量及效率仍需提升
5.1.1 粮食数量提升的水土资源承载力日益趋紧
5.1.2 实行耕地流转及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机制不完善
5.1.3 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依然偏低
5.1.4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依然存在短板
5.1.5 农业科技衔接机制不畅
5.1.6 财政政策支农力度仍显不足
5.1.7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滞后
5.1.8 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与调动不足
5.1.9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
5.2 实现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存在差距
5.2.1 粮食结构调整过程中保产增收的压力不断加大
5.2.2 粮食产业链融合深度不够
5.2.3 粮食去库存缺少完善的利益补偿与发展互助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及仿真模拟
6.1 路径选择的目标
6.2 路径选择的原则
6.3 内生路径选择
6.3.1 坚守耕地当量红线
6.3.2 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6.3.3 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6.3.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6.4 外生路径选择
6.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4.2 提升财政支农政策效率
6.4.3 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6.4.4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4.5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6.5 多重相关路径选择
6.5.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2 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6.5.3 实施粮食生产全球化战略
6.6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仿真模拟
6.6.1 系统动力学简介
6.6.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6.6.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6.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6.6.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仿真模拟
6.6.6 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7.1 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机制
7.1.1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
7.1.2 建立耕地保护联动机制
7.2 强化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实效
7.2.1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及粮食主销区互助资金
7.2.2 促进粮食三项补贴改革的落实
7.3 搭建现代化的粮食流通网络
7.3.1 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7.3.2 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管理
7.3.3 积极打造立体化的粮食物流网络
7.4 充分调动粮食生产主体积极性
7.4.1 建立促进粮食生产主体增收的长效机制
7.4.2 优先发展商品粮主产区教育事业
7.5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7.5.1 扩大公益性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
7.5.2 促进经营性服务体系内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7.5.3 提升专项服务体系支撑作用
7.6 完善粮食生产的组织管理体系
7.6.1 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
7.6.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7.7 完善配套支持体系
7.7.1 积极推动商品粮主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7.2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7.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 丁蕊,母彦婷,李艳波. 生态经济. 2019(02)
[2]建设高标准粮田,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J]. 慕兰,徐献军,孟繁华,葛树春. 农业科技通讯. 2018(10)
[3]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J]. 辛岭,高睿璞,蒋和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9)
[4]江西省商品粮基地县食物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状况综合评价[J]. 吕爱清.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08)
[5]湖南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张冬雨,石潇纯,黄帅,黄胜男. 乡村科技. 2018(18)
[6]气候变化(暖)对国家主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中国软科学研究要报综述[J]. 林谦,那济海,潘华盛. 林业勘查设计. 2018(01)
[7]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生产率变化——基于CIRS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刘卫柏,郑爱民,彭魏倬加,李中. 经济地理. 2017(12)
[8]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以宾县为例[J]. 余文涛,石淑芹,孙晓丽,李正国.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12)
[9]生态安全约束下耕地潜在转换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J]. 赵爱栋,彭冲,许实,曾薇,马贤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11)
[10]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差异分析——基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视角[J]. 孙晶晶,赵凯,牛影影.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04)
博士论文
[1]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 李小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硕士论文
[1]APEC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研究[D]. 余强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2]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D]. 高峻.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82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68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