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领导决策论文 >

综合评价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18:07

  本文关键词:综合评价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综合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并影响事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一种管理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管理决策过程,在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管理与工程实践等领域具有大量广泛的应用。综合评价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它是深刻理解和客观认识被评事件的重要手段,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和优选的决策基础,是改善实践过程、优化管理措施的关键支撑,是实施奖惩等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基于综合评价基础上的管理与决策旨在服务于管理实践,改善管理过程、优化管理措施并提升管理效果。围绕评价的目的与流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权重与价值的确定、数据的来源与处理、评价信息的集成和评价结果的运用等维度,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但是,在综合评价的研究过程中,依然还存在一些具体的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围绕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与方法的规范性,考虑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的组合赋权,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信息共生环境下信息存在相互依存与反馈关系的综合评价,以及一次组合评价存在非一致性和收敛性较差的风险等相关具体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结合案例作进一步的验证分析,以丰富和发展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拓展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性工作如下:(1)研究了一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与构建方法。给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O-C-W-I-S-D”原则,即目的性、完备性、可操作性、独立性、显著性与动态性等六个原则;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初步构建、初步筛选、定量筛选、合理性检验和反馈性检验“五阶段”过程模型;研究了一种基于“扎根理论-统计方法-离差最大化方法-因子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满足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性、完备性、可操作性、独立性、显著性与动态性的要求,而且能够以精简的指标数目反映出评价对象主要的原始信息。(2)研究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离差最大化方法的组合赋权方法。定义了权重的概念,区分了权重的类型,明确了权重的度量形式;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主要的主观赋权思想和方法、客观赋权思想和方法以及组合赋权思想和方法;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离差最大化方法的组合赋权方法,在该方法体系中,详细描述了该方法的思想,给出了方法的操作过程、求解过程以及Matlab求解代码;多无人机任务规划方案优选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融合专家和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和个人偏好等主观信息以及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等客观信息,而且基于该方法获取的权重能够更有效地区分评价方案,更有利于决策方案的优选和排序。(3)研究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信息共生环境下信息存在相互依存与反馈关系的综合评价问题。详细描述了综合评价过程中面临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信息共生环境下信息间存在相互依存与反馈关系的问题;规范化建立了带有信息依存与反馈的多级分布式综合评价层次模型;给出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和证据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信息共生环境下带有信息依存与反馈的多级分布式综合评价层次模型的求解过程;我国2005-2012年国家创新指数评价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对我国国家创新指数评价中不确定性信息的补充,以及对信息间存在相互依存与反馈关系的处理,使得我国国家创新指数评价的结果更符合这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更能真实地体现2005-2012年间我国科学技术创新水平与变化趋势。(4)针对一次组合评价存在非一致性、收敛性较差等问题,研究了二次组合评价的概念及方法。概述了平均值法、模糊Borda法、Copeland法和离差最大化法等常用的组合评价方法;提出了二次组合评价的概念,并建立了二次组合评价方法模型;算例结果显示二次组合评价结果的误差要远小于各一次组合评价结果的误差,与一次组合评价相比,二次组合评价的组合效果更好。
【关键词】:综合评价 评价理论 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 指标权重 组合赋权 组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34
【目录】:
  • 致谢9-10
  • 摘要10-12
  • ABSTRACT12-21
  • 第一章 绪论21-35
  • 1.1 研究背景21-22
  • 1.2 研究综述22-30
  • 1.2.1 综合评价理论研究23-28
  • 1.2.2 综合评价方法研究28-30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30-33
  • 1.3.1 问题提出30-32
  • 1.3.2 研究意义32-33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33-35
  • 1.4.1 研究内容33-34
  • 1.4.2 结构安排34-35
  • 第二章 一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与方法研究35-59
  • 2.1 问题描述35-36
  • 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36-38
  • 2.2.1 目的性原则37
  • 2.2.2 完备性原则37
  • 2.2.3 可操作性原则37-38
  • 2.2.4 独立性原则38
  • 2.2.5 显著性原则38
  • 2.2.6 动态性原则38
  • 2.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38-42
  • 2.3.1 初步构建阶段40
  • 2.3.2 初步筛选阶段40
  • 2.3.3 定量筛选阶段40-41
  • 2.3.4 合理性检验阶段41
  • 2.3.5 反馈性检验阶段41-42
  • 2.4 多理论与方法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42-48
  • 2.4.1 基于扎根理论的指标体系初步构建43-45
  • 2.4.2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指标独立性筛选45-46
  • 2.4.3 基于离差最大化方法的指标显著性筛选46-47
  • 2.4.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指标体系合理性检验47-48
  • 2.5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案例研究48-56
  • 2.5.1 基于扎根理论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初步构建49-54
  • 2.5.2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独立性筛选54-55
  • 2.5.3 基于离差最大化法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显著性筛选55
  • 2.5.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合理性检验55-56
  • 2.6 本章小结56-59
  • 第三章 一种新的组合赋权方法研究59-89
  • 3.1 问题描述59-60
  • 3.2 权重的类型及其度量60-63
  • 3.2.1 权重的概念60
  • 3.2.2 权重的类型60-61
  • 3.2.3 权重的度量61-63
  • 3.3 权重确定方法63-73
  • 3.3.1 主观赋权方法63-65
  • 3.3.2 客观赋权方法65-69
  • 3.3.3 组合赋权方法69-73
  • 3.4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离差最大化方法的组合赋权方法73-78
  • 3.4.1 方法描述73-74
  • 3.4.2 模型构建74-76
  • 3.4.3 模型求解76-78
  • 3.5 多无人机任务规划方案优先的案例研究78-87
  • 3.5.1 多无人机任务规划的场景78-80
  • 3.5.2 多无人机任务规划的仿真80-82
  • 3.5.3 多无人机任务规划方案的优选82-85
  • 3.5.4 规划方案优选结果分析85-87
  • 3.6 本章小结87-89
  • 第四章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信息共生环境下考虑信息依存与反馈的综合评价研究89-117
  • 4.1 问题描述89-90
  • 4.2 理论与方法基础90-93
  • 4.2.1 网络层次分析法90-92
  • 4.2.2 证据推理92-93
  • 4.3 带有信息依存与反馈的多级分布式综合评价层次模型93-96
  • 4.4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和证据推理的综合评价层次模型求解96-104
  • 4.4.1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权重求解96-98
  • 4.4.2 证据推理的数据准备98
  • 4.4.3 证据的置信信念分配98-100
  • 4.4.4 识别框架的统一映射100-101
  • 4.4.5 基于递归算法的证据合成101-103
  • 4.4.6 证据合成结果的解析103-104
  • 4.5 国家创新指数评价的案例研究104-115
  • 4.5.1 国家创新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与层次模型构建106-111
  • 4.5.2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国家创新指数综合评价指标权重求解111-112
  • 4.5.3 基于证据推理的国家创新指数综合评价信息集成112-115
  • 4.6 本章小结115-117
  • 第五章 二次组合评价及方法研究117-133
  • 5.1 问题描述117-118
  • 5.2 基于评价结果的组合评价方法118-122
  • 5.2.1 平均值法119
  • 5.2.2 模糊Borda法119-120
  • 5.2.3 Copeland法120
  • 5.2.4 离差最大化方法120-122
  • 5.3 二次组合评价模型122-125
  • 5.3.1 多指标多方案的综合评价问题描述122
  • 5.3.2 单一评价方法的问题描述122
  • 5.3.3 组合评价方法的问题描述122-123
  • 5.3.4 一次组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分析123
  • 5.3.5 基于偏移度最小的二次组合评价方法的选择123-124
  • 5.3.6 二次组合评价的收敛性分析124-125
  • 5.4 算例分析125-131
  • 5.4.1 算例选取125-129
  • 5.4.2 基于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的一致性检验129-130
  • 5.4.3 二次组合评价的方法选取与计算130-131
  • 5.4.4 二次组合评价的有效性比较131
  • 5.5 本章小结131-13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133-139
  • 6.1 本文总结133-135
  • 6.2 研究展望135-139
  • 参考文献139-16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61-1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卫;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2期

2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1年度吉林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经济纵横;2002年10期

3 张仪华;;基于试销的新产品模糊综合评价[J];时代经贸;2006年03期

4 何楠;;养禽产业集聚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5 王玉波;王静;唐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综合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谢彦辉;;浅谈电能计量装置改造与项目综合评价[J];广东科技;2009年20期

7 陈永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8 相迎昌;孙文军;牟秀菊;;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的综合评价建模[J];中国商贸;2012年07期

9 贾培佩;张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旅游业影响力评价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09期

10 韦翠芳;关于科学技术成果综合评价的探讨[J];科研管理;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妙颜;;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王亚军;刘道永;滕桃居;郭跃明;;结构安全的模糊综合评价[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杜树新;韩绍甫;;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食品安全状态综合评价[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赵书祥;;体育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焦辉东;;综合评价中权的级别稳定区间[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6 周仁郁;;统计软件完成配对比较的综合评价[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召敏;李涛;宋光兴;;网络营销中顾客信任的建立途径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A];第四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劲;王如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综合评价[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9 艾时钟;杜荣;陈新;;企业知识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实例[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晓东;;建立工作负责人综合评价制度[A];第一届电力安全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晓伟;切实做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N];白银日报;2006年

2 记者 张洁、通讯员 苏顺泰、徐文林;省五部门将作综合评价[N];湖北日报;2006年

3 张茧邋符蓉 通讯员 周科际;中南大学率先试行综合评价录取[N];湖南日报;2007年

4 实习记者 马小丽;首府在全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中被评为优秀[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5 记者 陈鹤颜;我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N];雅安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谭亚男;我省首次综合评价非公经济代表人士[N];湘声报;2008年

7 陈华;我区启动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N];宁夏日报;2008年

8 中南大学 刘柱;综合评价录取:打破分数至上局限[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陈宜民;综合评价注重过程管理[N];金融时报;2012年

10 ;我省对十三市食品安全 工作实施综合评价[N];新华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玉;综合评价方法性能的数值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2 王静;融入风险因素的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3 李石良;模糊综合评价在科技奖励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8年

4 朱跃;优化理论方法对锅炉热损失的综合评价及预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5 杨丽莉;城市污水处理厂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袁能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模型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周默;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跨行业集团下属公司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穆海;综合评价项目风险元传递理论模型及其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9 陈骥;群组评价技术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6年

10 张志;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综合评价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8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498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5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