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视角
摘 要:
摘 要:随着山西省经济的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旅游业逐渐成为山西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高职教育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产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山西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很好的改革和创新的借鉴方案,在对该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山西旅游高职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对山西高职院校旅游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关键词:山西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发展概况
德国“双元制”(GDS)职业教育制度是世界职业教育制度之一,与美国CBE、澳大利亚TAFE、英国BTEC职业教育模式一起,构成了世界职业教育的四大典型模式。
该模式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学徒制,当时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教育。随着德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业形势及教育观念的改变,民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大,“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为满足一线技术工人技术能力提高的要求,同时加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将“双元制”职业教育延伸至高等教育阶段,开始建立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学院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科高等学校,逐步适应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形成了完善的“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是目前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培养人才的任务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教学的组织和岗位的培训均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展开。其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
(二)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三)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四)两种指导文件——《职业培训条例》(实训大纲)与《理论教学大纲》
(五)两种教材――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
(六)两种考试――实训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
(七)两条经费渠道――企业与国家
二、山西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国的旅游业是一种在政府主导下的超前型、推进型的发展模式,旅游业的实践先于并推动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旅游专业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快速成长起来的。在旅游专业教育的快速成长中,旅游职业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1978年,我国第一所旅游学校——南京旅游学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成立,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等本科院校探索旅游理论基础和建设旅游学科体系的同时,旅游职业院校埋头走到了产业发展的一线,开始为旅游业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1979年上海旅行游览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1983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创建;1985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办;1988年山东省旅游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创立,为中国旅游的快速发展业培养了第一批专业人才。2009年10月24日,上述五所中国第一批创立的旅游高职院校共同组建“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China Union Of Five Tourism Institutes,简称CTI5),开创了我国旅游职业教育高校联合的先例。
1984年太原市28中改建为太原旅游职业高中,正式拉开了山西旅游职业教育的序幕。1993年,旅游管理专业在山西大学开设,山西的旅游高等教育开始起步。 2004年山西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学院)、山西省计划统计学校升格为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成为山西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旅游高等职业学院。在山西省的高职高专院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在2000年以后明显增加,现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
总体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企业职工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用于为一线工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理论培训和学历的提升。这种教育模式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断完善,到九十年代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规模和速度都非常迅速。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虽然其一直定位为高等教育,运用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却未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专业领域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明确自身的教育特点和发展方向。这一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在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模式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工学结合”。至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研究并探索“工学结合”的具体方式,注重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关注并逐步走向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式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如此。
山西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模式为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式三种,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这三种模式有着各自的局限性。
(一)以工学交替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的教学安排是,把一年划分为三个学期,分期培养学生(学工)技能,其中前两个学期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常识,最后一个学期会按照教学安排分配到合作的企业中去,在那里进行实际演练,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如此安排,可以让学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核心优势。但在合作中也不难发现,校企合作的效果有时差强人意,比如,,由于学生属于学校统一管理和分配,企业没有管理的职责,不具备义务培养和被培养的合作关系,而只是单纯地希望在经营生产旺季的时候,可以低价甚至免费地享用劳动力,以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没有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更多的考虑,因此双方合作很难形成稳定、长久的合作关系,没有真正达到双元制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的效果。
(二)以“订单式”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优势在于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利益驱动点,调动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更多的企业参加合作。该模式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在学校招生前就与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培养方向和教学标准,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进行前期招生和后期教学,属“因材施教”,可以帮助企业培养能直接投入工作的员工,缩减企业的人力培养成本。这种教学模式实际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一种补充,在前者发展不完善和不健全时,引入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关注和投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中来,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领域学生的关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一模式有其自身的缺陷,因为单纯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企业所需的生产技能,这样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系统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仅仅为迎合企业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这与“双元制”模式面向职业,不是某个企业的具体岗位,是有本质区别的。长远来看,这种模式欲取得长久、持续、有序地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培养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技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以顶岗实习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相对较为成熟,运用起来也相对比较符合实际需求,也是山西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所普遍和主要采用的一种模式。其重要方法是将学生三年学习时光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为第一阶段,学生在学校里专心学习专业技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二个阶段为最后一个学年,学生在学校同意的前提下,与相关就业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经筛选合格后,学生由企业负责进入到企业中工作,进行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按照员工标准来培养来企学生,经过一年的考核观察期后,最终双方决定是否留用,如同意,学生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形成正式的劳动关系。这种模式优点明显,对于学校来说,其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与预就业结业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又为学生后期就业提供了方向,创造了机会,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一年的观察和培养,他们可以寻找到更为合适自身企业需求的学生员工,降低了员工的培养成本及工资成本,对于人力资源招聘来说,也降低了风险,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激发了他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由于尤其培养一年后,学生直接就业,没有再返回学校查缺补漏学习的机会,因此无法真正实现双元制“双元制”工学交替的效果,存在一定的遗憾。
三、“双元制”对山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启示
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样,山西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在不断研究和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形成的,“校企合作”这一主要路径就是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精髓的提炼。就“校企合作”来说,在德国的实际操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山西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似乎有些“水土不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校企合作双方主体地位的失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政府有力的政策指导和扶持,学校这边过于积极,企业那方缺乏主动性,参与度不高,致使合作主体不平衡,企业的主体地位未体现,主动性未发挥,造成合作效果减半,而学校由于承担过多的责任,最终热情也深受打击。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缺失国家立法的宏观背景中,要想在山西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进行“双元制”的实践教学,克服政策法律缺失的阻力,必须从校企合作入手,寻求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合作,不仅增加企业的利润,且提高学校师生的实践能力,不断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扬长避短,互相借鉴,把校企合作引向持续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一条途径。一直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视为德国经济的“第二根支柱”,这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紧密配合与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山西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属于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应当坚持校企合作这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最重要的两个保障条件就是国家立法和校企合作,在国家立法缺失的情况下,校企合作也是山西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唯一选择。
(二)连接两个系统。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引入,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有机互联。首先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企业各岗位的素质要求与能力标准,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门制定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双方共同制定相关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其次,企业明确合作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企业中的地位,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关要求和考核办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与高职院校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的企业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在就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再次,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教师的培养与考核,企业按照行业的技术标准选拔合格的资深技术人员担任技能培训师,也可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进行技能考核,任命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担任技能培训师,同时高职院校对企业推荐的技术人员进行教学资格及相关资历的审核,把控教学质量。
(三)着力四个方面。“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在山西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生根发芽,需与山西实际相结合,分别从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这四个主要方面着手,形成组织健全、系统完善、行之有效的综合运行模式。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是“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在山西旅游高职教育体系中纵深发展的前提。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从不断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及教育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新兴的旅游行业来说,相应的政府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于旅游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法律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引入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为新的制度提供了政策保证,可以引导旅游职业教育领域的操作规范及运行模式。政府在相关政策中加大对“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宣传和推广,在教育领域的高层领导培训中,提高其对这一新引入制度的认识,无疑会对“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在教育事业中的纵深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行业引导,为其他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促进旅游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全面开发和蓬勃发展。
(二)是企业是“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在山西旅游高职教育体系中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中,企业的作用是关乎整个教育模式是否成功移植中国的关键。在诸多效仿模式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否完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企业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和关注,都成为“双元制”模式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关键作用,抓住企业的利益点和社会责任感,将学校学生的培养计划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完善学校单一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订单式”还是“顶岗实习”式,都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适于培养符合市场需要,拥有较强就业能力的高水平职业人才,缩减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也提升了学校的实际就业率,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开启了新的篇章。
(三)是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山西旅游高职教育体系中有序发展的保证。人才培养是学校教学的核心,是学校从事教育事业最终目的,也是评估学校实力的最为重要的指标。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中,学校扮演了最为关键的作用,自始至终参与到了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早期的学校招生,中期的教学培养,后期的就业推荐等,都有学校的作用,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其在人才培养所起到的承前启后、贯穿始终的作用,创新教学理念,开发更多的教学领域,把握政策的指导方向,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关注学生的专业培养,了解企业的实际利益,将多方面的工作链条般地有序结合起来,为各个环节的人员提供便利,创造价值,既保证学生的利益得到保护,又能激发企业的合作动力,既能为教师提供完善的教学制度,也能提高对有关政策的执行力度,达到全面的预期效果,切实为“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体系的有序发展提供保证。
(四)是教师是“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山西旅游高职教育体系中健康发展的抓手。“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山西旅游职业教育事业中,需要诸多环节的相互配合,但落实到具体的实施上,教师是首当其冲的,其自身专业能力、职业道德、教学理念等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上级政策下达的是否有力,影响到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水平。因此,对于“双元制”教学模式来说,首先应加强教师团队对该模式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培训、座谈会、到企业参观等方式,使其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技能。可以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证书等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到这一模式的实践中去;也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分批选择教师到合作企业中进行学习,使其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业务知识,帮助学生提前掌握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完成好学校生活和社会工作的过渡,为“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抓手。
参考文献:
[1]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231.
[2]冯卫红,刘敏.关于山西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36-138.
[3]邱云美.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S1):173-176.
[4]刘敏,王玉明,冯旭芳.山西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3):86-89.
[5]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旅游学刊,2005(S1):9-14.
[6]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2004(S1):15-18.
本文编号:16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