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区露营旅游发展与思考
摘 要:
摘 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件中指出露营旅游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中。现阶段国内露营旅游因其独特的休闲方式也备受旅游者青睐,在不同省市已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江西响应国家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号召,构建江西低碳型旅游景区,结合省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江西景区露营旅游已有起色,但发展缓慢。本文从露营旅游内涵入手,结合中国露营旅游发展情况与江西低碳旅游景区构建要求,提出发展江西景区露营旅游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关键词:江西景区;露营旅游;低碳;发展现状;思考
纵观中国旅游发展30多年,露营旅游已成为旅游者追求的个性化、休闲化、集观光、探险、度假、健身、娱于一身的综合性旅游活动,日益成为社会大众踊跃参与和跟进的时尚旅游方式,也逐渐受到政府、旅游行业、企业、学术专家的关注与研究。本文以江西景区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提出了景区露营旅游概念,分析了江西景区露营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江西景区露营旅游思路,为发展江西景区露营旅游提供参考。
一、露营旅游概念与特征
(一)露营旅游定义
1.露营起源
“露营”一词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是为了社会生产活动或军事活动等需要在野外搭建的临时性设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露营范围与含义更为广泛,已发展为一种户外生活方式,是指为了工程、军事、测绘、探险、娱乐、旅游等需求而在户外设立的临时性驻扎区,包括帐篷、草棚、房车等简易形态的短时户外住宿营所,也包括构造复杂、细分营地区域(生活区、食宿区、通讯区和指挥区等)的军事露营地,还有现在日益流行的健身、探险、娱乐集一身的露营旅游。
2.露营旅游定义
在2008年“中国首届露营旅游论坛”中,吴文学提出了露营旅游的定义。他认为露营旅游是一种不依赖固定房屋等人工设施,以自带设备在野外生活等为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它集观光、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竞技于一体,目前已成为社会大众积极投入参与的时尚旅游休闲消费行为。
(二)露营旅游特征
1.注重自然生态因素
露营旅游者在选址上通常考虑更多的是自然环境、周围吸引物、气候、土地、水系等生态因素,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山地、树林、湖泊、海滨、果园、草原、景区等区域,以大自然为基础,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露营环境保护性强
露营旅游活动与其它旅游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是露营旅游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力极小,在露营建设和使用的过种避开对自然景色的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等。露营建设者、露营设备制造商及露营者都会从保护好大自然角度出发,在营地建设过程中尽量保留自然植被,使用可再生资源或循环使用资源;露营者考虑使用低耗能车型、重量轻的野营设备,就地取材解决食宿问题,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物。
3.露营旅游类型多样
旅游者追求新鲜、时尚、休闲的旅游活动形式,露营旅游是最好的选择。它不拘一格,重复性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人群广泛。
4.露营旅游活动丰富
露营旅游类型多样,形式广泛,目前主要有自驾车观景、房车体验、攀岩探险、野外烹饪、拓展训练等旅游活动形式,能带给旅游者沿途观光、露宿营地、野炊篝火、垂钓竞技所带来的刺激与感受,,参加性高,体验性强,还能让旅游者加强野外生存、医疗救治、补充给养以及维修救援等各种生活技能,享受其带来的乐趣。
二、江西露营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江西露营旅游发展主要是依托自然旅游风景名胜区或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山体景区周围建立较露营基地,在原有旅游景区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借助景区现有的服务设施建立户外游娱、休闲活动的配套设施设备,开发露营旅游项目和产品。由此,不仅可以为自然景区注入新元素促其发展,增加经济效益;其次,也可以减少营地建设成本,借助景区品牌效应为营地经营提高游客忠诚度,一举两得。但因受到营地规划、专业人才短缺、投资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江西露营地建设和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开发江西景区露营旅游的思考
(一)江西景区露营旅游发展条件
1.推崇低碳旅游理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呼声下,对于低碳旅游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低碳景区的构建和管理是发展低碳旅游的关键。而景区露营旅游完全符合低碳旅游理念,它是一种设置低能耗、低排放,推行就地取材建设营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景区生态环境的游览休闲项目,
2.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江西自古人文荟萃,河山秀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多不胜数,是中国中部旅游资源大省。江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全境拥有类型多样的地质地貌景观,造就了数量众多的名山胜景,水域辽阔,大小河流有2400余条,山水间花木繁茂,动物多样,环境优良,空气清新。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2005年世界环境日暨全球绿色生态大会”上,庐山是在会上被评为唯一的“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宜春是全国首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江西名山景区都是天然氧吧,每年吸引了无数中国境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度假,为露营地开发与建设提供了天然保障,又极其符合露营旅游地“就地取材”规划建设的环保策略。
3.旅游交通条件便利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江西已经形成以省会南昌和各设区市为中心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运输网络,与周边各省份均已实现高速公路对接,真正实现了旅游进得来、出得去、游得畅。另“大江网”统计发布“截止2013年11月1日,江西全省在用汽车环保标志已核发216.8万个,占在用汽车保有量的比例大幅提升。”这表明家庭轿车作为露营旅游的重要工具已呈现爆发性增长,露营旅游的基础性工具已经步入平常百姓家。
4.旅游者参与意愿强烈
随着大众旅游的普及,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家庭、孩子事务多,引发很多的人都有外出走走、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的想法和愿望。每天生活在城市里的白领、公务员、公司员工等人民大众更是渴望放下所有工作,远离城市,“逃进”人烟稀少的地方,体验简单生活,回归自然。而露营地正是符合这种旅游需求下的产物,符合旅游者需要。
(二)江西发展露营旅游的建议
1.露营地建设需符合市场需求
一方面是政府加强营地引导与投入。江西露营旅游发展缓慢,营地少,标准低,需要江西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正确引导,借助省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山多水秀优势,鼓励开发景区露营旅游项目与产品,引进和学习欧美国家露营旅游发展理念,向国内露营旅游发展形势好的省市借鉴经验,顺应市场需求,加大政府投入。
另一方面是把握露营旅游者消费特征。国内大部分消费者进行露营旅游是使用私家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另外,国内露营旅游虽然也有体验和参与的因素,但还是比较渴望安逸的休闲环境。所以在开发露营旅游产品和经营管理时要结合消费者需求,因地制宜。
2.露营地建设应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
露营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追求大自然、追求宁静、放松身心,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是吸引露营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露营规划建设时务必遵守保护自然环境,建设低碳生态旅游营地的原则。首先在选择营地时,首当其冲选择生态、自然环境优美的山地、水域、郊区、草原等地开发建设露营地;在营地建设时,要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点,营地建设和自然环境相融合,不能为施工便利或减少成本而大量建设人工设施,要与自然环境相配套;在营地建设选材时,尽量就地取材,选择可循环利用高效节能的材料;露营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营区内尽量避免烧烤用火用水造成碳化污染。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确保露营旅游持续发展。
3.营地建设需提升露营旅游供给
现露营旅游形势大好,需求量急骤上升,但省内的露营旅游供给却供不应求,主要体现在露营建设专业人才的不足和营地旅游组织产品单一。因而我省露营地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培养或者引进一批拥有专业露营知识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人才,并且完善露营地管理的各项制度,形成露营地服务人员专业化培训体系;另外目前省内露营旅游模式主要是成熟山体景区露营地,形式单一,需要开发更多的产品推向市场。
四、结论
江西景区露营旅游地的建设与开发,吸引了许多旅游者前往,不仅达到让旅游者释放压力、回归自然的旅游愿望,而且还可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加体验、增强信心的目的,以小投入大回报产品模式出现在旅游者面前,是一种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新业态旅游方式,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号召,促进江西构建低碳型旅游景区体系建设。但其发展速度缓慢、数量少、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江西景区露营旅游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和提升,就必须有江西省政府的宏观指导与投入,结合消费者需求与市场特征,认准露营旅游发展模式,将营地自然环境保护与多形式产品开发互相结合,培养和引进营地规划建设专业人才,实现江西露营旅游呈新面貌,促进江西低碳景区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林安.李蓓.刘继生.梅林. 欧美国家露营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人文地理,2011,05:24-28.
[2]杨雅莹. 中国发展露营旅游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4:174-175.
[3]朱晓蕾. 论中国露营旅游文化[J]. 学术交流,2012,01:135-137.
[4]韩倩倩.张杰.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露营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 森林工程,2013,03:133-137.
[5]柳礼奎.焦慧元. 天津露营旅游开发的思考[J]. 天津经济,2012,05:13-15.
[6]陈阳. 基于六大价值理论的我国露营旅游企业发展研究[J]. 商业经济,2012,02:43-45.
[7]伏六明. 长沙市露营旅游发展浅析[J]. 中国商贸,2013,14:129-130.
作者简介:
胡萍,女,(1979.9--),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南昌大学毕业,主要研究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低碳型旅游景区体系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L1362 )
本文编号:16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