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浅谈宜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资源评价[1]

发布时间:2015-03-07 14:01

摘 要:

摘 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渐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成为可持续性旅游的最佳选择。宜宾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三处自然保护区,本文宜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资源特色出发,从社会、经济与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宜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作用。

关键词: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特色;作用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渐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自然遗迹的保护地,具有丰富的生物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只是单纯的保护自然资源,而是采取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对区内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保护区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强调在自然保护区、游客、经营者以及当地社区共同参与下,在严格的规划、管理和规范指导下所展开的具有保护、开展、教育等功能的可持续旅游活动形式。

  一、宜宾自保护区简介

  (一)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长宁县中南部地区。2003年6月成为中国第一个以竹类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90平方公里,有着竹类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和多样性。保护区内的“蜀南竹海”拥有中国集中面积最大、世界罕见的天然竹林林海生态系统,分布有丛生竹、散生竹、混生竹种,形成低山丘陵纯竹林生态系统、低山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生态系统和亚高山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生态系统,以及石林竹林生态系统、竹林水域生态系统等。

  (二)屏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屏山县境中部,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四川山鹧鸪等雉科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珍稀、濒危、特有种丰富,常绿阔叶林植被保存完整,为国际重点鸟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有着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是在原“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并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跨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主要为维护长江上游鱼类种群多样性和长江上游自然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利用渔业资源,补救因水电工程建设和经济建设等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及时拯救长江上游濒危鱼类。宜宾是保护区的核心区,是长江上游的生态福地。保护区水域分布有鱼类189种,主要保护对象是珍稀特有鱼类及其生境。

  二、宜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资源特色

  (一)环境质量优越

  宜宾因岷江,金沙江,长江在此交汇,故又是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城”,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2011年,宜宾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产业宜宾、畅通宜宾、生态宜宾、宜居宜宾”的决定,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宜宾的意见》,2013年确立“2365”战略规划了构建“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宏伟蓝图。同年11月,宜宾荣获“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奖”殊荣。如今,“绿色宜宾 质量宜宾”又体现了以生态环保求存、以质量取胜的观点,绿色与质量相辅相成,契合“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形象定位,富有时代气息。

  (二)生物多样性丰富

  宜宾立体气候明显,,农业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农作物800多种,禽畜和水产品180多种,已知高等植物达5000多种,其中国家珍稀保护植物15种,天然香料植物329种,中药材1737种,樟油年产量占全国的70%,为国家外贸樟油最大基地。全市拥有森林面积6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是“植物之苑”、“香料之都”、“药物宝库”。

  (三)旅游气候宜人

  宜宾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这里气候温暖,四季热量丰足,冬天不冷,夏天不算太热,。宜宾的降水较多,这里多夜雨,。总之,宜宾的气候具有“春早回温快,夏长无酷暑,秋迟多绵雨,冬暖少霜雪”及“夜雨多”、“日照少”、“风力弱”等特点,更具有温暖湿润、阴天多见的区域自然环境特色。

  (四)区位优势明显

  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战略转换要地。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宜宾成为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与长江东西轴线的交汇点,是川滇黔结合部和攀西六盘水地区出入长江黄金水道、成渝经济区连结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国家规划的长江六大重要枢纽港之一和金沙江水电滚动开发的依托城市。被列入国家成渝经济区规划重点支持发展区域,是四川建设长江上游沿江经济带、川南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支撑城市。从交通便利来看,宜宾自然保护区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系统,具有明显的旅游区位价值。

  三、宜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一)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以生物景观为特色

  宜宾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保护区内有乔灌木86科205属435种,竹类有13属59种,仅蜀南竹海即有成片竹林4700公顷。属国家或省级保护的树种有23种。有动物资源近千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5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四川山鹧鸪、黑颈鹤、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等7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短尾猴、猕猴、穿山甲、黑熊、大灵猫、白腹锦鸡、大鲵、胭脂鱼等44种。置身其中可以让游客感受到野生动植物带来的独特自然之美。

  (二)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良,负氧离子含量高

  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含量的高低已经称为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对开发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原始森林保存较少,多数已演变成天然次生林。宜宾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的调节作用,使得保护区内负氧离子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越。此外森林释放的芳香气体及杀菌素在低空停留时间长,使得旅游区内空气清新、洁净,大气质量优良,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三)地方特色鲜明,极具开发潜力

  宜宾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人类回归自然、舒缓压力、愉悦心情的好去处,而以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是宜宾宝贵的旅游资源,境内分布众多的古遗迹、遗物及独特的竹簧工艺都是十分宝贵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宜宾保护区生态林旅游资源以其独特性、新奇性、刺激性和知识性可使旅游者充分享受旅游的愉悦。因此,极具开发潜力。

  四、宜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作用

  宜宾生态旅游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生态旅游环境作为动态变化着的活的对象,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环境、社会与经济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保护

  宜宾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环境的持续性关注的是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载体。生态旅游是针对大众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因此,生态旅游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为基础,所开展的既能发展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又促进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活动。

  (二)有助于促进宜宾社会的进步

  宜宾生态旅游的社会可持续性,强调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基本需求和较高的社会文化要求。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特别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愿望,同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需求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性的根本任务。宜宾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就业机会,而且为脱贫致富提供必不可少的经济来源。游客在进行欣赏大自然、接受大自然洗礼的同时,得到了文化的熏陶,表现了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理性认识,表现为人的理智行为和道德情操。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有助于提高宜宾经济的发展

  宜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系统可持续性,主要关注自然环境资源的经营过程中,经营者的长期效益,相关利益群体的经济利益的持续问题。生态旅游经营者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经营与管理为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持续不断的提供环境服务。

  总之,宜宾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为保护区提供了发展机遇。保护区利用生态旅游这一广阔市场空间,推出了自己独特的自然优势;通过开展生态旅游,为发挥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科研、监测、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注入了市场动力;开展生态旅游,使自然的享用者直接为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有利于改善保护区资金短缺的状况;开展生态旅游为当地社区提供了利用资源的替代方式和就业机会,减轻了对资源的利用压力,缓解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通过保护区与相关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自然保护区协作机制的建立,保障了各相关利益方经济效益的持续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海鹰.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究[J].理论观察,2004.1.

  [2]王金叶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2.

  [3]贺昭和等.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7, 16(1).

  [4]许大明.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管理措施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宜宾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成果。



本文编号:16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1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