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新疆旅游区域时空差异研究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旅游方面投入的时间和资金也越来越多,这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逐步成为国家经济战略新型支柱性产业。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禀赋、以及交通区位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旅游业发展在地域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性,尤其在地区内部,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了解和分析研究区域旅游不平衡性,对正确认识旅游业在地区中的产业地位,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宏观微观经济调控政策,促进旅游业整体协调可持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当前旅游区域差异的分析、研究的不足和缺陷,本人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研究区域范围,以区域内15个地州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多个旅游业评价指标,对自治区15个地州旅游业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求区域内旅游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机制,进而为新疆发展旅游业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这将对全疆旅游业整体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一直被誉为“朝阳产业”,随着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1950年起,现代旅游业日益发展壮大起来,1992年被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正式确认为世界最大产业,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其它任一产业,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2013年,全球旅游人次达到10870亿人次,较 2012 年增长 5%,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2.8%,占全球 GDP 的9%,连续几年旅游经济对国内经济的贡献率持续增长,从事于旅游沾边的人员比例也逐年增加,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子业和农业,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产业在创汇、税收、利润和就业等方面已跃居世界第三产业之首,成为名符其实的先导产业,给整个世界带来了一场“旅游革命”。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业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很大发展,不管在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上,还是在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上,都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全面发挥带动的效应,增长极业随之凸显。1999 年全国已有24个省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给予支持和鼓励,一大批城市参与和将要参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它们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转向加强发展旅游业。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区将旅游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支柱型产业,有20个省区市已经出台或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
1.2选题目的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区域间的经济失衡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如何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已经成为了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关联性和带动性强的旅游产业,其在全国区域以及区域内不平衡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以及变化机制对区域经济、社会产生多方面复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区域旅游差异性体现了地区旅游业的特色,促进了不同地区游客的出游行为,对于旅游产业的系统建立和多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区域旅游差异性还反映了区域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不平衡性的研究对于缩小地区旅游业之间的差距、增进整个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朝阳产业,社会经济效应极强,它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旅游地区的人民收入,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很多地区就开始重点发展旅游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地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入境游客人数节节攀升,旅游收入持续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同趋合理和优化,产业关联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这促使很多省市逐渐将旅游产业确定为中重要产业或者战略性支柱产业培养和发展,导致全国旅游业差异性不断加剧。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区域旅游不平衡性的现象日益严重。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基础夯实,旅游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区域旅游差异性现象却被不断拉大,这种差异既表现在我国大的区域划分——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在这个背景下,对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性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必然的选择,通过对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性的深入分析,寻求缩小区域旅游差异、统筹协调整个区域旅游业协调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二章 主要基础理论和测度方法
研究区域旅游差异主要还是从经济指标方面考虑,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有如下:
2.1主要理论
2.1.1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又称长极、发展极或者增长中心。“增长级”概念和理论最初是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sois Perroux)在 1950 年初提出的,1955 年在他的《增长极概念的解释》一文中正式提出增长极的概念,佩鲁的增长极概念是通过对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过程的观察,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而得出的一个包含社会系统、经济和地理空间中增长和结构变化的一般性概念,并且在 1961年的《二十世纪的经济》一文中对增长极进行了系统阐述。后来一些经济学家比如欧美学者如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frishman)、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对其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定义,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无论从空间尺度,还是从非空间尺度,并不是同时出现在一个区域内所有地方的,经济增长点总是以不同的强度分布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在地区域内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增长极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以不同强度不同地点呈点状分布,非均衡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向外扩散,从而给整个区域经济带来不同的影响。
法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把增长极理论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区域范畴,他认为,一个区域的增长点或者增长极是区位在同一个城市里,并且在影响内引导整个城市的经济活动并进一步推动发展其他一系列推进型产业。弗里德曼、汉森等人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了增长极理论,相继提出了增长核、增长中心等地理空间概念。
增长极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增长极的三种效应上:一是支配效应;二是乘数效应;三是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或称溢出效应)。之后增长极也逐步应用于区域旅游发展中,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培养旅游增长点或旅游增长极,把那些知名度高、区位条件好、景区质量高、硬件配套设施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点或旅游增长极来培养,采用节点式培养,而不是采用均衡式培养,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继而推动整个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2.2测度方法
2.2.1 单指标测度
国内外旅游学者对单一旅游指标的量化基本离不开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是普遍研究差异性的所采用的两种方法。选取的变量值偏离参照值的绝对额叫做绝对差异,而相对差异则是指所选取的变量值偏离参照值的相对额。绝对差异是用绝对指标来衡量两者或者多个事物的差别,反应事物之间的实际差别。而相对差异是统计指标的的变动率来衡量事物之间的差别,反映事物之间速度的差异。测量绝对差异一般用极差(R)和标准差(S)两种方法;测量相对差异一般用极值比率、变异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
(1)绝对差异测度方法
①极差
极差(R)又称全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最大差距,用以说明选取变量的变动范围和幅度,是衡量绝对差异最简单的一中方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R为极差系数,Ntmax为旅游收入在t时刻中的最大值,Ntmin为旅游收入在t 时刻中的最小值。极差系数越大证明区域旅游差异越大,反之则证明区域旅游发展差异越小。
在研究区域旅游差异时,选取某地区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这两项指标作为测量指标。Ntmax代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最大的地区,Ntmin则相反。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18
3.1国外研究综述........18
3.2国内研究综述..........20
3.3综述评价..........22
第四章 新疆旅游产业发展概况.............23
4.1新疆旅游业发展回顾......23
4.1.1新疆旅游总体演变........23
4.1.2四大旅游区旅游演变........25
第五章 新疆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评价体系的构建................36
5.1旅游经济收入指标...........36
5.2旅游接待人次指标..................39
第六章 新疆旅游空间差异的综合评判
6.1综合评价方法
6.1.1 简单的排序相加方法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步骤就是把各地州市的5个空间指标的排序相加,然后得到的数学进行新的排序。新疆是由 15个地州市组成的,因而各指标的大小可以分为15个等级,从大到小依次用1-15数字表示排序,然后将各地州市的5个指标的排序值进行累计相加,最终评判的结果如下图。
从表中的综合排名可以看出表,新疆的 15个地州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的总排序为克拉玛依市 乌鲁木齐市 石河子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 阿勒泰地区 吐鲁番地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喀什地区 巴音布鲁克蒙古自治州 阿克苏地区 哈密地区 塔城地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和田地区。
第七章 结论
7.1主要结论
区域差异一直研究的热点,包括了经济、习俗、文化、环境等差异,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旅游不平衡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旅游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是个错综复杂的产业,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涉及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产业关联性极强。国内众多研究者一般都是从单一指标比如入境旅游人数或者是旅游总收入进行评价,单一指标不能全面、系统、多层次的反映区域差异性,所以研究区域旅游差异性就不能选择单一指标来衡量区域旅游不平衡性。本文主要对新疆区域旅游时空差异性进行了研究,选取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研究区域,以新疆 15个地州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了2006-2012年的旅游业相关统计数据,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新疆旅游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㈠新疆旅游差异时间变动趋势
2006-2012年新疆的旅游业不管在入境旅游上还是国内旅游上,人数和收入的变化趋势都是前期平稳发展,后期高速增长。新疆四大旅游区(亚心旅游区、北疆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在入境旅游方面,四个旅游区每年都以增长的态势发展,但是可以看出亚太心旅游区和北疆旅游区的基底比较大,而南疆和东疆基底不是很高。在国内旅游方面,不管是旅游人数或者旅游人数,在时间上都是平步增长的,但是可以看出东疆由于地区小,旅游资源相对落后,在人数和收入上,基底还是比较低的。
客源市场方面,从入境旅游客源国看,来自亚洲的近邻国家旅游占最大比例,以哈萨克斯坦为主。其次,欧洲游客对新疆旅游的向往比美洲的旅游者高,而来自大洋洲和非洲的游客的比重最低。在国内客源市场方面,北京、江苏、四川、广东、陕西、山东、浙江、甘肃、河南、湖北排名前十位,邻近的宁夏、西藏等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以级交通通达性的限制,,没有成为新疆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
在分析新疆15个地州市 2012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方面上,可以看出主要是由乌鲁木齐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龙头带动发展的,其他地区旅游发展水平还是相对比较低。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