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民族旅游产品开发及其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摘要】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和颇具发展活力的产业之一。而民族旅游又因为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俗更具魅力,诱使国内外游客产生动机进而驱动前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民族旅游区域中,新疆民族旅游资源类别众多,数量丰厚,古老珍奇,具有极大开发价值,能够成为边疆地区发展民族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资源。但是,遗憾的是,与西南云南等省、市民族旅游发展相比,新疆民族旅游发展滞后。因此,论文选择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为题进行研究,不但对于实现新疆民族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推动新疆民族经济发展有实践意义,而且对于其它民族地区进行产品开发也有借鉴价值。论文首先总结了目前学术界研究热点、特点、缺点,归纳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理论,然后对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包括地脉文脉、民族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消费者进行了分析,应用SWOT模型,对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内外部条件做了全面系统客观诊断和梳理。论文认为新疆民族旅游产品空间模式不是传统的“点—轴开发模式”,也不是“网络开发模式”,而应该形成西域民族旅游板块,包括“亚心”、东疆、北疆和南疆四个旅游圈。其旅游形象定位为“千载西域边陲风,活力亚心人文情”。接着,论文主要对新疆名人旅游产品、歌舞旅游产品、服饰旅游产品、饮食旅游产品、体育旅游产品、军事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等专项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作了研究。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使新疆民族文化发生变迁。论文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其良性变迁在于竞争观念、市场观念、个体观念、金钱观念等观念形成,不良变迁在于民族文化过度商品化和民族旅游环境遭到破坏等。最后,论文应用民族学相关理论,对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中出现的文化商品化、民族文化同化和涵化、民族文化保护等问题做了透视,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十一个世居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旅游的开发可以为黑龙江省整体旅游资源增添文化底蕴,利于黑龙江省旅游体系的完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充分的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保证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黑龙江省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黑龙江省旅游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如冰雪旅游、湿地旅游、森林旅游、火山旅游等等,若要寻求进一步发展必须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融合,黑龙江的文化充满少数民族气息。因此,寻求黑龙江旅游进一步发展必须将黑龙江省民族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进行开发,从而完善和丰富丰富黑龙江省旅游产品。
从游客需求角度而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国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普通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也在增多,这些都为发展少数民族旅游奠定了很好的经济基础。此外,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也有了大幅的提升,一方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注重休闲度假和精神放松;另一方面国家每周五日和早八晚五的休息政策也使民族旅游获得了充裕的时间,使旅游成为可能。因此,无论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或是时间角度而言,少数民族旅游都有可实行的有利条件。
...........................
第一章 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理论分析
对少数民族旅行发展理论剖析首要分两有些,一有些是对有关概念的界定,经过对概念的界定更为精确的掌握研讨目标;另一有些是对文章规划过程中首要依据的理论进行全体论述,本章节首要对旅行民族学、旅行人类学、民族旅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整体介绍。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开发研究中首先要对民族旅游、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产品三个概念进行界定,对其主要特征进行简述。明确三者的内涵和外延以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避免研究过程中出现争议。
一、民族旅游的概念
对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必须首先把握民族旅游的概念,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才能保证研究的方向和质量。在对民族旅游概念进行界定时主要从定义和特点两方面着手。
(一)民族旅游的定义
民族旅游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是对于民族旅游的定义却始终未能得到统一,存在很多观点。最早提到民族旅游这个词的人是史密斯,他在 1989 年给民族旅游下定义为“为满足公众的需求,把古雅的土著习俗和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人包装成旅游商品”。从此对民族旅游概念的探讨就拉开了序幕,主要分为几个类型。一类观点主要是从民族旅游资源的角度来阐述,如 Hinch & Butle 认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旅游资源的质量,原住民的文化是最主要的吸引力。Kiwasaki(2000)也认为民族旅游主要是展示异族的风情和文化,吸引力的核心在与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部分学者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对民族旅游进行定义,如谢世忠(1994)指出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到与自己的文化、种族和生活习俗完全不同的地方进行参观。马晓京(2000)认为,民族旅游是把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来满足游客的需求,提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光映炯(2002)指出,民族旅游是游客对某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进行参与和体验,从而满足自身审美需求的过程。①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民族旅游强调的主要是一种过程,如符太浩、陈光跃认为民族旅游是旅游目的与游客所属文化互异的旅游活动,是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沟通服务和接受服务的过程。②此外,关于民族旅游还可分为形式说、产品说、行为说、活动说、经历说、开发模式说、旅游类别说、综合说等等类别。③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民族旅游主要还是从游客需求和少数民族“存异”的文化特征来解释,在本文中,民族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某个拥有独特民族文化的旅游地进行文化交流、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
第三章 实证分析—黑龙江满族旅游发展研究...................... 56-73
第一节 黑龙江满族旅游资源概况 ........................56-64
一、 黑龙江满族概况 ...................56-58
二、 黑龙江满族旅游资源的内容 .........................58-64
第二节 黑龙江满族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64-66
一、 满族旅游资源内容丰富,资源质量较高................... 64
二、 满族旅游资源已开发项目较少,开发潜力巨大................. 64-65
三、 黑龙江省满族旅游资源地域性明显................. 65
四、 满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精神层面的意义 ..........65-66
第三节 黑龙江省满族旅游市场分析与定位............... 66-72
一、 黑龙江省满族旅游者基本特征分析.............. 66-68
二、 黑龙江省满族旅游消费群体感知分析 .............68-70
三、 黑龙江省满族旅游资源消费者的行为分析...................... 70-72
本章小结 72-73
第四章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和系统,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事件,因此目前黑龙江省民族旅游的展开必须要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主要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旅游发展
思想观念的改变对少量民族旅行的开展影响巨大,为了顺利开展少量民族旅行,政府有必要改变观念,加速黑龙江省少量民族旅行的开发脚步。不仅仅将旅行开发的要点放在自然景观上,更应为黑龙江省的自然景观赋予更多的文化内在,开展少量民族旅行是最好的处理对策。少量民族文化也是我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政府应当改变观念,摒弃那些对少量民族的成见,要准确知道到开展民族文化建设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开展的含义,更要有大旅行的观念,在思想上对开展民族旅行的积极含义有准确的知道。
........................................
结语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以自然风光型旅游资源为主,淡旺季分明,而民族旅游因其独特的文化特性、游客参与性强等优势恰好可以改善这一现状。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合理的利用黑龙江省民族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最终促进黑龙江省整体的旅游发展。通过对理论的梳理和实证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少数民族旅游是一种十分具有魅力的旅游形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来开展旅游活动,丰富黑龙江省旅游文化属性。
2.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是在保护前提下最大化开发资源的潜力,结合目前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游客需求进行市场分析,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改造,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促进全省旅游整体发展。
3.黑龙江省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主要在于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少数民族众多并在北方长期的生产生活拥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并且很多资源具有垄断性优势。与此同时,目前很多旅游资源也存在开发程度较低,未能系统组合开发、季节性明显、知名度低产品较多、人才和设备不够先进等问题。
......................................
参考文献:
- [1] 窦开龙. 民族旅游学:一门亟待构建的交叉学科[J]. 消费导刊. 2008(07)
- [2] 张兵,刘芳. 云南旅游商品开发的新探索[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03)
- [3] 钱艺春. 熟悉的陌生 新鲜的古老——浅谈本土民间歌舞的创新[J]. 剧影月报. 2008(01)
- [4] 谢辉,何秉宇,韩春鲜. 新疆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5)
- [5] 邵永平. 伊犁河谷打造“中国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思考[J].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08(01)
- [6] 吴信值,黄翔,胡召芹.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武汉城市旅游圈构建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1)
- [7] 李翠林. 乌鲁木齐市郊乡村旅游的市场定位分析[J]. 北方经贸. 2008(01)
- [8] 唐峰陵,林龙飞. 论旅游品牌文化的构建[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 [9] 马明德,马明霞.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以宁夏银川市为例[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 [10] 耿宝江,王晓蓉. 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形象定位及产品设计[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01)
本文编号:9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