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5:00

  本文关键词: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发能力的提升是中国制造的根本,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才能使制造有的放矢,品牌的管理和营销环节的提升才能持续。如何更好地正确评价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这不仅为客观评价制造业的产业发展程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那就是既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经济效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如何在企业内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对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因此,论文限定了自主创新的主要研究范围,即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这样就将当前的热点与前人的理论很好的结合起来:而且论文在总结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通过引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对理论研究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论文在全球大力推行知识产权战略、我国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发展趋势的需要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大背景下,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评价。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运用结合专家意见修正的主成分系统评估法,综合评价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的对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 (1)自主创新的过程性决定了创新主体必须要充分利用创新环节的不同能力,才能保证取得创新成果。因此,论文首先通过分析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影响因素,然后从中提炼出影响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核心要素和支撑要素,研究设计了一套核心要素由自主创新资源投入能力、自主创新管理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自主创新营销能力和自主创新环保能力组成:支撑因素由制度与政府环境、市场与法制环境和教育与研发环境组成,指标层将主因素层分解成23个二级指标的科学合理的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论文在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运用结合专家意见修正的主成分系统评估法综合评价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首先选用专家调查咨询法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区间模糊赋值,分析专家评价的概率分布,据此获得专家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这个权重修正评价对象的指标值和数据本身存在的差异;然后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得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评估之前,充分考虑了专家的意见,不仅可以避免遗漏或减弱评价指标,同时又能够充分获取数据信息,整体上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3)论文运用结合专家意见修正的主成分分析系统评估法对“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7个行业自主研发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找出了影响我国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扼要指出目前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方面主要存在创新资源投入不足、技术转移效率不高、创新环保能力较弱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大等问题。 (4)论文从政府、企业、供应商和顾客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对策建议。分别是发挥政府引导的关键作用,优化制造企业研发管理环境;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提升制造企业创新产出能力:强化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提升制造企业创新投入及管理能力;强化与顾客和供应商的协同创新,提升制造企业无形资产的获取能力. (5)论文依据前述理论、方法并结合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选取了两家制造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进行评价,分别是船舶行业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和轴承行业;并提出了相应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对策. 论文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的问题,对丰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理论及发展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及探索促进中国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的战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
【关键词】:制造企业 自主研发能力 影响因素 评价体系 提升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24.3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致谢12-18
  • 第一章 绪论18-36
  • 1.1 问题的提出18-19
  • 1.2 研究背景19-24
  • 1.2.1 知识产权战略日益受到各国重视19-20
  • 1.2.2 我国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发展趋势的需要20-21
  • 1.2.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21-24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24-25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5-32
  • 1.4.1 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内涵及特征25-26
  • 1.4.2 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影响因素26-27
  • 1.4.3 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7
  • 1.4.4 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评价方法27-29
  • 1.4.5 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模式29-32
  • 1.4.6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32
  • 1.5 研究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32-36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32-34
  • 1.5.2 主要研究方法34
  • 1.5.3 创新点34-36
  • 第二章 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理论基础36-48
  • 2.1 技术创新理论36-42
  • 2.1.1 技术创新的内涵36-37
  • 2.1.2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37-40
  • 2.1.3 技术创新模式与战略40-42
  • 2.2 竞争优势理论42-46
  • 2.2.1 竞争优势的内涵42-43
  • 2.2.2 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43-46
  • 2.3 全面创新管理理论46-47
  • 2.4 本章小结47-48
  • 第三章 影响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因素分析48-60
  • 3.1 我国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48-54
  • 3.1.1 我国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影响因素48-52
  • 3.1.2 我国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影响因素52-54
  • 3.2 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核心要素分析54-58
  • 3.2.1 自主创新资源投入能力54-55
  • 3.2.2 自主创新管理能力55
  • 3.2.3 自主创新产出能力55-56
  • 3.2.4 自主创新营销能力56-57
  • 3.2.5 自主创新环保能力57
  • 3.2.6 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核心要素相互关系分析57-58
  • 3.3 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支撑因素分析58-59
  • 3.3.1 制度与政策环境58
  • 3.3.2 市场与法制环境58-59
  • 3.3.3 教育与研发环境59
  • 3.4 本章小结59-60
  • 第四章 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选择研究60-68
  • 4.1 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60-64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60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结构60-62
  •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经济意义和计算公式解析62-64
  • 4.2 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评价方法64-67
  • 4.2.1 结合专家意见修正的主成分系统评估法的适用性64-65
  • 4.2.2 结合专家意见修正的主成分系统评估法的应用原理65-67
  • 4.3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我国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分析68-78
  • 5.1 数据采集68-70
  • 5.2 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70-75
  • 5.2.1 结合专家意见的数据标准化处理70-71
  • 5.2.2 因子分析71-75
  • 5.3 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75-77
  • 5.4 本章小结77-78
  • 第六章 提升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对策研究78-86
  • 6.1 强化政府引导的关键作用,优化制造企业研发管理环境78-79
  • 6.1.1 建立资金扶持体系和完善资本市场体系78
  • 6.1.2 加强政产学研的合作78-79
  • 6.1.3 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的保护力度79
  • 6.1.4 充分发挥企业家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79
  • 6.2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提升制造企业创新产出能力79-81
  • 6.2.1 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中心80
  • 6.2.2 以市场需求引导技术创新80
  • 6.2.3 改善企业人才结构80-81
  • 6.2.4 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81
  • 6.2.5 加强专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81
  • 6.3 强化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提升制造企业创新投入及管理能力81-83
  • 6.3.1 为企业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82
  • 6.3.2 加大对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创新投入82-83
  • 6.3.3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83
  • 6.4 强化与顾客和供应商的协同创新,提升制造企业无形资产的获取能力83-84
  • 6.4.1 吸引顾客参与研发,提升顾客满意度83-84
  • 6.4.2 加强与供应商合作创新,降低研发成本84
  • 6.4.3 加大无形资产获取力度,培植核心竞争力84
  • 6.5 本章小结84-86
  • 第七章 我国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案例分析86-96
  • 7.1 大连船舶重工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分析86-89
  • 7.1.1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自主研发能力评价86-88
  • 7.1.2 大连船舶重工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对策88-89
  • 7.2 轴承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分析89-93
  • 7.2.1 轴承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89-93
  • 7.2.2 轴承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对策93
  • 7.3 本章小结93-96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96-98
  • 8.1 主要研究结论96-97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97-98
  • 参考文献98-106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106-107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1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21期

2 刘春芝;郭洪渊;;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战略路径[J];商业研究;2006年22期

3 吴勇刚;李春燕;;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3期

4 罗珉;;组织自主创新:理论观点与研究视角述评[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1期

5 阮梅花;肖沪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专利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年01期

6 冉光圭;;一种新的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J];调研世界;2010年01期

7 张岩,江小波;技术联盟与我国企业的发展[J];北方经贸;2003年02期

8 冯维曦;;完善我国专利制度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北方经贸;2006年01期

9 杨东宁,周长辉;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动态关系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4期

10 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305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f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