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新河草编活化营销传播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1 06:40
  草编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草编工艺体现了农耕文化,给后人留下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青岛市平度新河草编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草编产业成为新河地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并形成主导产业。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悄然改变,对新河草编在内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提出严峻的挑战,需要调整思路重新思考。本文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基础上,运用传播学、艺术学、营销学等学科资源,基于传统手工艺的活化、营销、传播等理论,对新河草编的发展策略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探索如何将新河草编的非遗文化活化,促进新河草编进行创新设计,运用新媒体技术展开营销与传播,对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手工艺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借鉴活化及营销传播的相关概念厘清活化营销传播概念;第二,梳理新河草编发展历程与工艺特色,为活化营销传播定位提供依据;第三,分析新河草编的营销传播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第四,经过研究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针对性的草编活化营销传播对策,并建议从工艺创新、广告创意、品牌塑造以及借力相关政...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章 活化营销传播的理论依据与构建
    第一节 文化遗产与非遗发展中的活化启示
        一、活化的含义
        二、文化遗产中的活化尝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探索
        四、传统手工艺的活化思考
    第二节 营销传播理论中的活化因素
        一、广告创意理论中的“活化”
        二、品牌构建理论中的“活化”
        三、市场营销理论的“活化”思考
    第三节 活化营销传播的理论构建
第二章 新河草编发展历程与工艺特色
    第一节 草编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新河草编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兴起发展阶段
        二、衰落崩溃阶段
        三、恢复兴盛阶段
    第三节 新河草编工艺品分类
        一、新河草编从原料分类
        二、新河草编从用途分类
        三、新河草编从工艺分类
    第四节 新河草编的工艺制作流程
        一、麦秸草制品的编制步骤
        二、玉米皮制品的编制步骤
第三章 新河草编的营销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新河草编的现状
        一、新河草编的传承情况
        二、新河草编的营销现状
        三、新河草编的传播现状
    第二节 新河草编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实用性降低,缺乏工艺创新
        二、广告宣传不到位,营销传播受限
        三、产品缺乏创新,品牌创建滞后
        四、草编人才流失,技艺传承出现断层
第四章 新河草编活化营销传播对策
    第一节 以消费者为本,创新工艺与设计
        一、立足本土设计,传承草编历史文脉
        二、发挥新河草编文化情感优势,创新产品设计理念
        三、手工艺人与设计师协作,推进草编协同发展
    第二节 加强广告创意,拓宽营销渠道
        一、创造差异化广告,创新并重建关联
        二、传达真实美好生活,激发消费者的共鸣
        三、开拓高端市场,满足炫耀性消费
        四、进行创意传播,提升产品影响力
    第三节 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高营销传播效率
        一、挖掘文化内涵,进行品牌塑造
        二、重视品牌形象设计,打造完整企业识别系统
        三、融合数字媒体技术,讲好新河草编品牌故事
    第四节 借助相关政策,优化文化生态环境
        一、建立新河特色小镇,打造“织梦空间”
        二、打造脱贫项目,传承发展与助力脱贫双赢
        三、重视对草编传承人的培养,振兴民间组织
        四、开展民俗节庆活动,提高公众兴趣利于非遗传承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青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
青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后修改说明
附录



本文编号:3151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3151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b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