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16:14
本文关键词: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第一章:论文介绍及写作方法 公共外交政策在世界政治中不断增长,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时代。约瑟夫?奈认为,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时代,软实力如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正日益成为大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定义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现状,经济增长,教育和科技因素变得更加重要,而地理,人口和自然资源因素的重要性不断减弱。 该论文研究是为了发展两个国家在世界各地区的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的概念和计量框架,建立未来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的理论和实证依据。本文包括中美公共外交政策的异同,两国通过资源和手段建立的国家形象,以及两国采用的资源和手段所建立的国家形象在世界不同地区产生的作用三个研究问题。 该论文中的因变量是公共外交政策的成功,它取决于世界不同地区人民对中美两国国家形象的正面评价的比例,该文作者使用的研究数据来自于佩尤研究中心2007年的“对世界大国的全球担忧”项目以及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国与印度特例”项目,2007年的“47个群体调查”项目。而公共外交政策中的资源和手段是自变量。约瑟夫·奈的理论指出,软实力的三个因素包括政治价值,文化和外交政策。而软实力的资源在现代社会重要性不断增加,他们是创造吸引力的资产。 第二章:理论框架 该论文作者应用在公共外交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约瑟夫·奈的理论。软实力的概念是由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提出。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这个国家通过自身吸引力而不是强迫的方式得到它想要的东西的能力。他描述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如军事力量和经济制裁等硬实力而言。约瑟夫·奈定义的软实力有三个因素——文化,政治价值和外交政策。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其他国家的一般态度,认知或印象的构建,这同国际关系和市场营销文献中对外国和国家形象,尤其是对原籍国的正面认知的概念相似。现在,一些学者,例如乔瑟夫·贝特罗,波特和麦立森认为公共外交政策概念的核心即软实力。迪扎德称软实力为“新时代美国公共外交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约瑟夫·奈认为政府政策可以增强或浪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政府的价值观,在国际机构(同他者合作中)和外交政策中强烈的影响着他者的正面评价。 提升形象和名声是运用公共关系理论到公共外交政策的新方法。它包括通过产品,市场,文化等试图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这种方法中大多数的定义是关于产品的形象。 在这方面,地方品牌的概念相对较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些学者,如安霍尔特,科特勒以及格特纳,沃利?奥林斯和杰克?亚宁在公共关系领域和品牌管理方面努力构建国家品牌的概念模板。国家或者民族品牌的定义是全世界人民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和感受。安霍尔特国家品牌指数是这方面观念的领导者。 第三章:中国的公共外交政策 从历史上看,中国从1949年开始在国外的公共外交活动。公共外交政策的性质已经由宣传向交流战略这种新的全球公共外交政策转变。中国学者认为公共外交政策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并认为中国拥有软实力的所有元素,包括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机构和国际形象。这种观点认为公共外交政策的主要资源是文化,文明和和平发展理论。中国公共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该地区及所有国家的和平和稳定。 在这方面,中国领导人认为软实力应该像其他国家水平的发展一样。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也一直在提高软实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如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发展。 第四章: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个国家已经在世界舞台上有了长期的经验。冷战时期,美国政策是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个时期,公共外交政策由美国外交部固定的精英制定。因此,公共部分在此领域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美国主要手段之一便是无线电广播美国之声。事实上,美国新闻署和美国之声主要活动是对抗共产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自从2001年9月11日,美国对世界尤其是中东的公共外交战略一直在稳步改变,但这种转变主要是结构上而不是在交流战略基础上的新公共外交政策。美国集中于通过投资援助,国际广播,同亚洲、非洲和中东等世界各地的教育交流推动文化和语言发展。 第五章:目标国家的外国公民看法评估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正面形象平均比美国高(54%比49%);同时总体上中国负面形象平均比美国低(44%比31%)。通过两国在地区上的差异比较,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在美国,美国的正面形象平均比中国高2%。忽视美国对中国看法百分比,中国的正面形象地位将提高。总之,在美洲,中国的负面形象比美国平均低10%。在西欧,中国的正面形象高于美国;在东欧,两国的正面形象地位相等;在中东,中国正面形象高于美国(43%比31%)。这种差异高于其他地区。在亚洲,中国正面形象平均高于美国(59%比43%)。在非洲,中美正面形象地位几乎相同(72%比72%)。 据佩尤全球态度项目显示,关于中国的国际公共舆论近些年不断增加并且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在全世界拥有吸引力。61%的美洲和非洲人民认为中国在各区域的影响力是有益的,而针对美国只有49%。 结论 通过研究,作者得出中美公共外交政策的异同之处。 首先,美国并没有新公共外交政策基础上的交流战略,主要还是宣传的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公共外交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减轻国内政治压力来颠覆如伊朗,古巴政府。然而,中国正在通过两种途径转向交流战略,并且直接和外国人交流,而这种战略是新公共外交政策的核心。 第二,从国家战略前景来看,美国的外交政策正逐渐忽视软实力而注重于硬实力。与此相反,中国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强调软实力的发展。 第三,从公共外交资源的前景来看,中国文化发展和外交政策发展力远高于其政治体制发展。 第四,中国以其3000多年的文化扩展已经取得独特的优势,而这是公共外交政策最好的资源,但是美国没有像中国一样丰富的文化资源。 第五,美国公共外交手段是多样的,熟练性超过中国,因此,美国的私人机构数目多于中国。两国都注重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项目并使用例如国际广泛使用的数字媒体等现代工具。 第六,两国都拥有国际性的观众,同时都相信公共外交政策在对全世界各国展现国家形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七,随着美国学术界公共外交政策研究的发展,出现更多关于美国公共外交政策以及其历史因素的学术文章,最近,许多论文关注于中国问题。 第八,纵观美国领导人,软实力或公共外交政策相比冷战时期重要地位不断下降。但在中国,公共外交政策的概念对中国领导人十分重要,因此它起到展示其正面形象的作用。 第九,相比冷战时期的苏联,中国公共外交政策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竞争。 第十,中国大力促进了贸易、投资以及在拉美,中东和非洲的影响。然而中国还没有成功减轻西方自由民主国家对其安全威胁的恐惧。 第十一,中国自称是潜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这对许多国家都有吸引力。 第十二,事实上,通过两国的比较分析,公共外交政策资源比手段更重要。
【关键词】:中国 美国 软权力 公共外交 国家品牌 公众舆论 国家形象 文化吸引力 外交政策 教育和文化活动 国家广播 和平发展 资源 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71.2;D820
【目录】:
- Preface4-11
- Synopsis11-13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and Methodology13-31
- 1. Introduction13-17
- 1.1. Definition of Terms and the Time Range of the Study15-16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6
- 1.3.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16-17
- 2. Literature Review of Public Diplomacy17-23
- 2.1. Literature Review of China Public Diplomacy19-21
- 2.2. Literature Review of US Public Diplomacy Successes21-23
- 3. Methodology23-29
- 3.1. Survey Method26-27
- 3.2. Data Statistical Representation Methods27
- 3.3. Research Questions27
- 3.4. Variables27-28
- 3.5. Sources28-29
- 4. Chapter Outline29-31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31-58
- 2.1.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Public Diplomacy31-41
- 2.1.1. Traditional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34-38
- 2.1.2. Public Diplomacy and Related Concepts38-41
- 2.2. Related Theories41-47
- 2.2.1. Communication41-42
- 2.2.2. Public Relations42-44
- 2.2.3. Image and Reputation44-45
- 2.2.4. Nation Branding45-47
- 2.3. Soft Power Theory47-58
- 2.3.1. Power in Realists and Liberals47-51
- 2.3.2. Nye’s Theory51-53
- 2.3.3. Criticism of the Soft power Theory53-58
- Chapter 3 China Public Diplomacy58-98
- 3.1. Discourse and Concept of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in China58-65
- 3.2. The Resources of Public Diplomacy in China65-73
- 3.2.1.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65-67
- 3.2.2. Economic Model67-68
- 3.2.3.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ory68-70
- 3.2.4. The “Win-Win” Strategy70-71
- 3.2.5.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UN peacekeeping, Humanitarian Aid)71-72
- 3.2.6. Development of Cinema Industry72-73
- 3.2.7. Chinese Immigrants73
- 3.3. Instruments of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73-82
- 3.3.1.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74
- 3.3.2. Educational Exchanges74-75
- 3.3.3. Chinese Language and Confucius Institutes75-78
- 3.3.4. The Promoting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78-80
- 3.3.5. Tourism Industry80-81
- 3.3.6. Development Aid81-82
- 3.4. China’s New Public Diplomacy Goals82-84
- 3.5. Public Diplomacy of China in Regions of the World Peacekeeping Operations84-85
- 3.6. China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regions85-98
- 3.6.1. Southeast Asia85-89
- 3.6.2. Central Asia89-92
- 3.6.3. Africa92-97
- 3.6.4. Middle East97-98
- Chapter 4 US Public Diplomacy98-140
- 4.1. Evolu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in Context of History98-110
- 4.1.1. Background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98-99
- 4.1.2. Public Diplomacy and World War II99-100
- 4.1.3. The Fulbright Act100-102
- 4.1.4. The Voice of America (VOA)102-103
- 4.1.5. The National Security Act103
- 4.1.6. The Smith- Mundt Act103-104
- 4.1.7.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USIA)104-110
- 4.2. The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s110-125
- 4.2.1. Information Instrument and programs111-114
- 4.2.2.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114-125
- 4.3. US Public Diplomacy in Regions of the World125-140
- 4.3.1. Overall to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s125-127
- 4.3.2.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in Southeast Asia127-130
- 4.3.3.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in Central Asia130-134
- 4.3.4. US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Cooperation in Africa134-135
- 4.3.5. Middle East135-140
- Chapter 5 Assessment of Foreign Citizen’s Opinions towards Targets Countries140-178
- 5.1. Overall Perceptions towards US140-159
- 5.1.2.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towards Dimensions of American Attractiveness143-149
- 5.1.3. US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149-153
- 5.1.4. Contrasting of Americans and America in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153-157
- 5.1.5.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towards US157-159
- 5.2.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towards China and Interpret Data159-168
- 5.2.1. Overall Perceptions of China159-163
- 5.2.2.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towards China’s Growing Economy163-165
- 5.2.3. Public Opinion to Chinese People165-167
- 5.2.4.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towards Olympic 2008167-168
- 5.3. Comparison of National Image of US and China in Regions of the World168-178
- 5.3.1. South East Asia168-169
- 5.3.2. The Middle East169-171
- 5.3.3. Africa171-173
- 5.3.4. Latin America173-175
- 5.3.5. Europe175-176
- 5.3.6.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and U.S in Regions of the World176-178
- Chapter 6 Findings and Conclusion178-182
- Bibliography182-196
- Appendix196-197
- LIST OF TABLES197-199
- LIST OF FIGURES199-200
- Acknowledgement200-201
- 中文摘要201-205
- Abstract205-21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陶季邑;;美国部分学者关于中国“和谐世界”国际战略的研究述评[J];国际论坛;2009年05期
2 蒋英州;;论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及其主要内涵[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3 成晓叶;;美国拉美公共外交对中国拉美公共外交的启示[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刘青建;张凯;;结构压力与进程动力:中国和平崛起的体系层次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1年10期
5 郭英之;臧胜男;苏勇;薜康;周纯;;基于市场细分认知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实证研究[J];战略管理;2010年02期
6 叶淑兰;;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刍议[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7 成晓叶;;论拉美新左翼政权崛起中的美国因素[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33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