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的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构成维度及其相互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消费者的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构成维度及其相互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三十年来伴随着品牌竞争的加剧,品牌资产研究一直是学者和企业家的研究热点。而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品牌资产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聚焦在网络产品上如何完善和提升品牌资产已成为国内迅猛发展的即时通信企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和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构成维度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为即时通信的经营管理者提出一些完善和提升品牌资产的营销建议。 本文基于消费者的视角,借鉴了国内外品牌资产研究优秀成果,对品牌资产的构成维度进行分析梳理。在结合即时通信产品特征和网络产品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消费者的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概念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修正最终得到具有一定层级关系的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说明。研究认为:即时通信品牌资产包括了消费者感觉(品牌知名度)、消费者知觉(用户体验、感知质量)、消费者判断(品牌信任、转移障碍)和品牌忠诚共四个层面六个构成要素并发现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次序的因果关系,各因素正是通过这种作用机制来提升即时通信的品牌资产 即时通信品牌资产的研究扩展了网络品牌的研究领域,另外将即时通信品牌资产形成机制与消费者消费体验流程相结合使得模型更加科学和具有操作性。在对模型的实证检验和修改并对相关结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即时通信品牌经营管理者提高品牌资产管理能力,完善品牌管理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即时通信 网络品牌资产 构成维度 用户粘性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4;F626;F2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2
- 1.1.1 理论背景10-11
- 1.1.2 现实背景11-12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12-13
- 1.2.1 研究意义12-13
- 1.2.2 研究目的13
- 1.3 研究设计、方法及创新点13-15
- 1.3.1 研究设计13-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3.3 研究创新点15
- 本章小结15-16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16-32
- 2.1 品牌资产文献综述16-24
- 2.1.1 品牌资产定义和研究视角16-18
- 2.1.2 品牌资产的理论模型18-23
- 2.1.3 品牌资产的实证研究23-24
- 2.2 网络品牌资产文献综述24-29
- 2.2.1 网络品牌的定义24-25
- 2.2.2 网络品牌资产文献综述25-29
- 2.3 即时通信品牌的相关研究29-31
- 2.3.1 即时通信定义及分类29-30
- 2.3.2 即时通信品牌的相关研究30-31
-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基于消费者的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构建32-42
- 3.1 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的维度选择与分析32-36
- 3.1.1 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的维度选择32-33
- 3.1.2 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的构成分析33-36
- 3.2 即时通信消费体验流程阶段划分36-38
- 3.2.1 消费者感觉阶段36-37
- 3.2.2 消费者知觉阶段37
- 3.2.3 消费者判断阶段37-38
- 3.3 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构建38-41
- 3.3.1 研究假设的提出38-40
- 3.3.2 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构建40-41
-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42-46
- 4.1 实证研究背景选择42
- 4.2 测量量表的开发42-44
- 4.2.1 量表来源42
- 4.2.2 量表内容42-44
- 4.3 调查方案的设计44-45
- 4.3.1 问卷调研目的44
- 4.3.2 问卷设计44
- 4.3.3 问卷前测44-45
- 4.3.4 问卷样本的选取45
- 4.3.5 问卷的发放45
- 本章小结45-46
- 第五章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46-65
- 5.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47-52
- 5.2.1 信度分析47-49
- 5.2.2 效度分析49-52
- 5.3 相关性分析及假设检验52-62
- 5.3.1 相关性分析52-54
- 5.3.2 假设验证54-62
- 5.4 假设检验结果与模型修订62-64
- 5.4.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62-63
- 5.4.2 模型修订63-64
- 本章小结64-6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5-69
-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65-67
- 6.1.1 结论65-66
- 6.1.2 建议66-67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67-68
- 6.2.1 研究局限67-68
- 6.2.2 研究展望68
- 本章小结68-69
- 参考文献69-71
- 附录A 即时通信品牌调查问卷71-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鹏;;浅析即时通信行业对未来移动通信行业的影响[J];数字通信世界;2005年11期
2 苗振华;;运营商涉足IM江湖[J];中国新通信;2006年06期
3 陈烨;何帆;;移动QQ能发展起来吗?[J];通信企业管理;2008年02期
4 鲍有斌;;新浪猛推新版UC[J];互联网天地;2005年03期
5 程苓峰;雅虎中国搅局者乱中取胜?[J];中国企业家;2005年01期
6 石靖宁;曾剑秋;;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即时通信市场的营销策略初探[J];现代通信;2007年Z2期
7 熊廷辉;;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J];IT时代周刊;2003年09期
8 刘寿强,温子梅;企业即时通信系统(EIM)安全性初探[J];计算机安全;2004年08期
9 ;慧聪网与腾讯合作推出买卖通TM[J];计算机与网络;2004年20期
10 李孟达;;网易泡泡借免费袭市场[J];互联网天地;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剑丽;陈金鹰;;关于IM技术的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佳讯;才源源;秦翕嫣;;消费者代际品牌资产的结构与测量:基于双向影响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王月辉;单艳华;;基于“十要素模型”的嘉和一品公司品牌资产评估实证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让品牌资产成为企业资本[A];首届中国市场品牌战略论坛文集[C];2004年
5 徐怀冰;刘文娟;王少琳;;基于击键特征构建安全的即时通信客户端[A];全国第一届信号处理学术会议暨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分会筹备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专刊[C];2007年
6 黄合水;彭聃龄;;关于品牌资产的一种认知观点[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杨宁;胡臻平;苏健;高有军;崔春风;王晓奇;;即时通信业务特性分析及对蜂窝网络影响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钟帅;唐小飞;;基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品牌资产研究:概念化模型构建[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刘丽;梁对;;即时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振;;品牌成就伟业[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琦;巨头博弈即时通信 赢利模式尚待探索[N];中国电子报;2008年
2 ;即时通信:四大趋势影响深远[N];人民邮电;2006年
3 吴志鹏;如何有效监管即时通信?[N];人民邮电;2006年
4 马斌;移动即时通信 让沟通更自由[N];人民邮电;2007年
5 刘衡萍;移动即时通信日渐崛起[N];人民邮电;2007年
6 蓝阳;移动即时通信 市场前景看好[N];人民邮电;2007年
7 曾颖;欧洲手机即时通信用户数保持高速增长势头[N];人民邮电;2008年
8 吴加录;即时通信成IT安全新战场[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9 田梦;让即时通信环绕你我身边[N];计算机世界;2007年
10 林若飞;国内首个跨网即时通信软件面市[N];中国质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有绪;品牌资产模型与测度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古安伟;基于消费者关系视角的品牌资产概念模型及其驱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立新;基于客户的移动通信品牌资产模型及影响机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黄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王怡汝;中国商业银行品牌资产提升[D];复旦大学;2012年
6 郑文清;营销策略对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关辉;B2C网店品牌资产及其与网店忠诚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金永U
本文编号:349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349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