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评价
本文选题:气候变化 切入点:适应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2007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来,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已经发布的适应政策进行梳理,采用适应政策组成要素评估方法,对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决策、实施与评估等4个阶段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根据适应政策要素组成评估框架,单个适应政策可获得的最高综合评分为38分,我国发布的8项针对性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平均得分为15.8分,约为总分的41.6%,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57项适应政策平均评分为总分的37%相当,整体处于相近水平。从适应政策制定的四个阶段来看,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平均为11.5分,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平均为2.6分,决策平均为6.6分,实施与评估平均为9.2分。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较清晰,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是主要的短板。同时,提出我国适应政策仍存在的问题包括:我国适应政策的目标与对应的适应能力与适应资源不匹配,需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人力资源、资金、社会资本、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本等方面的投入。我国适应政策决策重视利益相关方和影响评估基础,但适应政策中忽视了对非气候因素的评估,对当前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假设和不确定性考虑不足,对适应决策很关键的未来风险评估仍欠缺。适应政策推广部署较好,我国部门适应政策向下传达渠道明确,政策主要由省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负责实施,实施机制相对较完善,但监督与评估不足,适应政策多数对监督机制、成效评估没有明确的表述。
[Abstract]:Since 2007, when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National Plan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t can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our country. Through combing the adaptation policie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our country, and adopting the method of assessment of the components of adaptation policies, this paper sets the objectives of adaptation policies. The four phases of adaptation capacity and resources assessment, decision-making,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were systematically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comprehensive score for individual adaptation policies was 38, 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framework composed of adaptation policy elemen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ight targeted policies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is 15.8, which is about 41.6 percent of the total score,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average score of 57 adaptation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Australia, which is 37% of the total score. From the four stages of adapt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the average target setting of adaptation policy is 11.5 points, the average assessment of adaptability and resources is 2.6 points, and the average decision-making score is 6.6 points. The averag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score is 9.2. The target setting of adaptation policy is clear, and the assessment of adaptability and resources is the main weaknes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adaptation policy include: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target of our country's adaptation policy and the corresponding adaptation capacity and the adaptation resources, an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human resources, funds and social capital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puts such as natural resources and physical capital. Our adaptation policy decisions focus on stakeholders and the basis of impact assessment, but adaptation policies neglect the assessment of non-climatic factors. The current scientific assumptions and uncertainties in the field of climate change are not considered enough, and the future risk assessment, which is critical to adaptation decision-making, is still lacking. The policy is mainly carried out by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perfect, but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are insufficient, and most of the adaptation policies have no clear description of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编号:2012BAC19B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气候变化谈判关键议题的支撑技术研究”(编号:2012BAC20B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方法学研究和综合技术体系构建”(编号:2012BAC09B04)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我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清单与研发部署研究”(编号:1113113)
【分类号】:P4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艳;;将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可持续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02期
2 Marco Gemmer;Andreas Wilkes;Lucie M.Vaucel;;Govern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the EU and China:An Analysis of Formal Institutions[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1年01期
3 潘家华;郑艳;;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昌彦;王慧敏;佟金萍;李荣f ;;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适应性系统脆弱性评价——以鄱阳湖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2期
2 郑艳;;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人文发展:一个社会经济的视角[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刘明;;适应海洋灾害风险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J];发展研究;2013年05期
4 张立伟;延军平;李旭谱;李敏敏;;黄土高原地区冬、春小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度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4期
5 怀保娟;李忠勤;孙美平;周平;;近40a来天山台兰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4年02期
6 袁朋伟;宋守信;潘显钟;董晓庆;;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城市脆弱性建模与仿真[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1期
7 姚玉璧;李耀辉;石界;王莺;王劲松;丁文魁;杨金虎;;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年02期
8 白美兰;郝润全;李喜仓;杨晶;;1961~2010年内蒙古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14年02期
9 周利光;杜凤莲;;草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优先项[J];草业科学;2014年05期
10 何蕾;李国胜;李阔;崔林林;任惠茹;;1959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海平面变化与趋势[J];地理研究;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姚玉璧;张强;李耀辉;王莺;王劲松;;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科学问题与展望[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2 宋艳华;杨伟民;顾晓;何健;;1961~2008年广东省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3 刘海涛;杨洁;;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北京城市规划研究进展[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殷建军;湖南湘西龙山莲花洞近2000年来气候变化石笋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程琨;农田减缓气候变化潜力的统计计量与模型模拟[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3 周利光;基于脆弱性和适应对策评估的草原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4 韩芳;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3年
5 刘洋;全球气候变化对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社会经济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姗姗;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北移冬小麦气候适应性与成本效益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寇艺明;政府低碳办公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冯婧;多全球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评估和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马建勇;东北地区高温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的情景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周林;区域气候模式情景预估的统计释用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6 施慧娟;吉登斯的气候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陈冲;基于LCA的建筑碳排放控制与预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陈晓晨;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9 张媛;中国东部近百年地面气温记录中的城市化偏差评价与订正[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10 徐晶晶;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最适叶面积指数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Roles of State Strategy o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年04期
2 胡象明;唐波勇;;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中,王文远;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2 张称意;罗勇;刘洪滨;王长科;张海东;巢清尘;王邦中;;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4期
3 李明;迟秀丽;;减缓气候变化的若干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2期
4 赵宗慈;;全球气候变化预估最新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5 苗秋菊;沈永平;;美国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气候行动议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6 林而达;;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J];中国减灾;2006年02期
7 齐晔;马丽;;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8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简本)[J];中国科技产业;2007年07期
9 符淙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J];科技导报;2007年14期
10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节选三)[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春;白冰;魏宁;方志明;;应对气候变化的岩土工程:挑战、机遇与应对[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2 张立峰;;杭州气候变化与影响及其适应与减缓措施浅述[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百战;许良银;朱萍;贾红;;气候变化对秋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对策[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程鹏;;关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主要途径的探讨[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陶生才;马姗姗;杨荣国;杨红龙;刘珂;肖晶晶;;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丁海芳;潘正林;;试论气候变化引发的标准化工作新课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孙磊石;申延美;;关于齐齐哈尔市气候变化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郭媛;王艳君;;气候变化与淮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9 刘骊光;;探索城市气候变化治理模式:以美国迈阿密戴德县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姜姝;;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博弈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俊杰;中国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吕守奇邋丁灵红 桑剑;四川:面向党政领导宣讲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尤志宇;宁夏: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新途径[N];中国气象报;2007年
4 黄卫华;应对气候变化财税扶持政策正在落实中[N];中国税务报;2007年
5 高建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吕蓁;我国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我代表阐述应对气候变化主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晨光;联合国发布最新气候变化报告[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何鹏;科技风投将引入气候变化领域[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胡芳;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的原则[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t熺,
本文编号:1609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60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