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东莞地区劳动力流动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06:12

  本文关键词:东莞地区劳动力流动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力资源流动 实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教育科研


【摘要】:东莞市是珠江三角制造业产业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由于其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其能够拥有得天独厚的出口优势,再加上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与廉价,造就了其制造业之都的地位。然而,近些年东莞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了,东莞的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资源流动之间关系的阐明是我们未来为东莞制定劳动力资源配置政策的必要前提,为此本文做了如下研究:1)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因素,并指出劳动力资源流动可能会受到劳动者薪酬,技术进步,以及文化背景等3方面的影响。2)论述了劳动力资源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并指出对于中国国情而言,普通劳动者在缺乏足够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情况下,也许并不是基于产业结构引起的简单薪酬差异而选择职业的,更多的可能是产业结构布局导致各个行业的综合吸引力。3)通过对东莞地区面板数据的发现:①东莞市在2008年至2012年间劳动力资源发生了外来劳动力减少,劳动力资源在从第三产业向着第二产业转移的逆行性趋势。②GDP等主要国民经济均明显增长,成熟的外资、内资以及私营企业模式正在取代初级产业模式个体户以及三来一补企业。而东莞的内资企业在2009至2010年期间曾一度陷入低谷。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在减少,质量却在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产值及利税均大幅度提高,但利润却有所下降。这一时期同步发生的则是专利申请活跃、在校生源增加。但总体上而言教育科研事业似乎与劳动力资源流动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4)通过实证建模分析发现:①东莞市外流劳动力减少以及长久来劳动者由商业和服务业流向工业的大趋势,导致了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的共同成长,并形成了先进企业组织形式代替落后组织形式的取代效应。②东莞市曾经发生的产业工人2009年从第三产业向着第二产业的一次逆向转移导致了先进制造业和IT制造业从2009年开始的一场企业生存淘汰赛,其表现为企业数量减少、总体产值增加、利税增加,但却因为激烈的竞争而引发了利润下滑。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给出了针对东莞市人力资源政策制定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劳动力资源流动 实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教育科研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49.27;F299.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0
  • 1. 东莞地区经济产业发展13-15
  • 2. 东莞市的人口红利变化及原因分析15-19
  • 3. 小结19-20
  • 第二章 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20-28
  • 1. 劳动者薪酬因素20-23
  • 1.1 劳动力薪酬及供给现状20-21
  • 1.2 劳动者薪酬满意度21-23
  • 1.3 薪酬对员工去留的影响23
  • 2. 技术进步因素23-26
  • 2.1 造成产业之间的流动23-24
  • 2.2 新型产业的繁荣与劳动力资源流动24
  • 2.3 区域与城乡之间的区域流动24-26
  • 3. 企业文化26-28
  • 3.1 “企业人”现象26
  • 3.2 企业文化对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影响26-28
  • 第三章 劳动力资源流动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28-37
  • 1. 劳动力资源流动与宏观经济指标的关系28-32
  • 1.1 近年来全国动力资源流动分布特点28-30
  • 1.2 劳动力流动与我国的宏观经济指标30-31
  • 1.3 劳动力资源流动影响宏观经济指标的原因浅析31-32
  • 2. 劳动力资源流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32-34
  • 2.1 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关系32-33
  • 2.2 劳动力资源流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33-34
  • 3. 产业结构对劳动力资源分布的反作用34-37
  • 第四章 东莞地区劳动力资源流动影响经济发展的实证模型分析37-54
  • 1. 劳动力资源流动的统计数据分析37-42
  • 1.1 东莞外来人口及劳动力资源变化37-39
  • 1.2 在岗职工分布39-40
  • 1.3 工资水平统计40-42
  • 2. 经济发展42-44
  • 2.1 国民经济及产业结构42
  • 2.2 企业及商户数量42-44
  • 3. 支柱型高新技术产业44-45
  • 3.1 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44
  • 3.2 规模以上IT制造业44-45
  • 4. 教育科研45-46
  • 4.1 教育45
  • 4.2 科研成果45-46
  • 5. 实证分析模型的组建46-54
  • 5.1 主成分因子分析47-52
  • 5.2 因子逐步式回归分析52-53
  • 5.3 实证规律总结53-54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4-57
  • 1. 研究结论54
  • 2. 政策建议54-56
  • 3. 未来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婷婷;扈文秀;;政府主导型投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年04期

2 王德祥;赵婷;;我国间接税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效应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年02期

3 李子叶;韩先锋;冯根福;;中国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家;2016年02期

4 罗明忠;刘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5 蒋娜莎;金腊华;;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变化特征及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01期

6 李丽丽;王耀刚;;滨海新区妇幼保健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年15期

7 马远琼;;东莞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4年09期

8 杨兴云;;珠三角降门槛“抢”人才[J];中国外资;2014年05期

9 阿如娜;;新农村建设下的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证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22期

10 梁泳梅;李钢;董敏杰;;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错配[J];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575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575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6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