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新认识

发布时间:2017-10-13 18:31

  本文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新认识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社会变革总和 生产关系自适应化生产力


【摘要】:本文基于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从"社会变革总和"的高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深度,时空特性的广度,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特"在哪里、"新"在何处、"化"在何方。以经济、社会与人文耦合的工业化发展目标,引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立足于工业化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化解中国特色工业化发展的"三大难点";着眼于生产关系自适应化生产力,从"六化融合"解决新型工业化关键问题;以"实体资源虚拟化、虚拟资源实体化"打破固化的工业化资源利用范畴和方式,实现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在工业化中共生融合;依据创新中心化路径,通过"两种保障"方式实现工业化。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化"归根结底是人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人文的同步协调发展,引领人类现代文明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社会变革总和 生产关系自适应化生产力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批准号07&ZD024)
【分类号】:F424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提出的符合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9期

2 C.A.K.叶苏丁 ,子华;马克思关于社会变革的看法[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2期

3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进;徐谷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卞瀚鑫;李彬;;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郑吉昌,夏晴;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产业整合效应[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左晶;;试论广告的文化创意产业属性[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张建忠;;旅游文化的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6 瞿孝军;;张家界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问题研究[J];沧桑;2011年04期

7 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年02期

8 程娜;;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6期

9 胡际;陈雯;;生产者服务业对第二产业TFP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2001—2008年省际行业面板数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10 孙景宇;;国际维度下的中国市场经济演进评议[J];财经研究;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涛;张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A];2008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2 张慧毅;;资源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3 李珊珊;胡迪;胡中华;;从创新到应用——探讨北京工业科技产业化之路[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4 潘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5 米锋;潘文婧;;重视绿色产业 实现环境经济平衡[A];绿色发展与管理创新——第七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梁光雁;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D];南京大学;2011年

5 丁重;政府干预与中国创造性破坏缺乏: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刘梅英;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体育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益瑞涵;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何勇;服务业在产业变迁中作用的经济学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龙跃;基于服务型制造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服务博弈及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高源鸿;沈阳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朱茗;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韩锡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6 崔恒虎;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刘周洋;广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乔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晶晶;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永;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7期

2 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8期

3 李海舰;原磊;;三大财富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12期

4 林兆木;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2期

5 童有好;大国经济浅论——兼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体制改革;1999年03期

6 江小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挑战与战略[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7 吕炜;基于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分析方法研究——兼作对“北京共识”合理逻辑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8 吴殿廷,武聪颖;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评价[J];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9 赵德馨;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01期

10 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薛澜 / 科技部调研室博士 胡钰;[N];科技日报;2003年

2 蒲慕明;[N];文汇报;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朝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产业研究[J];经济问题;2000年10期

2 河北省工业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及思考[J];价值工程;2000年01期

3 王关义;广东工业化水平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0年Z1期

4 陈清仙;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02期

5 胡军,向吉英;论局域工业化的跨越模式──以深圳为例[J];学术研究;2002年03期

6 刁成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大连干部学刊;2002年06期

7 金伟,杨明,曹峰军;关于哈尔滨市工业化水平的分析[J];北方经贸;2002年04期

8 陈禹;信息化和工业化双重时代[J];科学决策;2002年06期

9 李志良;工业化仍在挑战贵州“爬坡过坎”[J];理论与当代;2002年08期

10 陈淮;工业化仍在挑战中国[J];北方经济;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余华银;毛瑞丰;;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淑琴;赵娜;;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曾国强;;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分析[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泓;;论新型工业化的定位及路径选择[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渝中;施庆华;栾玉琴;;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清明;欧绍华;刘善球;;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株洲“两型”产业发展[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傅建平;;我市工业化现状及产业发展战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福功;深入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河南日报;2001年

2 鄢来雄;工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惠贞 林X;聆听工业化的足音[N];闽南日报;2013年

5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罗润东;走“新型工业化”之路[N];中国财经报;2002年

6 肖金成 黄征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管理有三个关系需要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跨越[N];中国信息报;2002年

8 新疆纺织工业行业办公室 尹晓勤;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历史的选择[N];中国纺织报;2003年

9 刘平量;海南加快工业化的几个认识问题[N];海南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吴秀生;西部呼唤工业化市场化思维[N];人民政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杨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宋帕婉;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郜筱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资义平;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2 汪长柳;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3 万文娟;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胡秀玉;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及空间态势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制度保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姜红;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孙同德;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维龙;云南省文山州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刘 ;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定量评价及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韩琳;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26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026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0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