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和社会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和社会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关税 制造业 出口结构 社会福利 GTAP模型
【摘要】:近年来,碳排放逐渐从环境问题演变成政治经济问题,碳关税是发达国家推崇的新型贸易壁垒,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竞争力,这对于碳排放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无疑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为了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发达国家碳关税,以我国出口结构中高碳产品最密集的制造业为对象,研究碳关税措施和出口贸易行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气候变化问题和国际贸易两大体系之间建立关联。本文首先构建碳关税的局部均衡模型,从几何分析和数理分析两个维度出发,探讨美国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和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GTAP模型,模拟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四种情境下征收碳关税的情况,分析实施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出口结构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征收碳关税会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市场价格下降,出口量减小;我国开征国内碳税会导致制造业产品出口市场价格上升,出口量减小,但出口减小幅度低于美国对我国制造业征收碳关税时的出口减小幅度;美、欧等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将导致我国化工橡胶制品行业、石油煤炭加工工业以及造纸业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减少,其中受到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为造纸业,出口降幅在1.79%-6.05%之间,而其他非能源密集型的制造行业出口增加;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我国整体福利水平下降,下降水平在21.34亿-83.47亿美元之间。最后,从国际协调、出口结构调整、绿色制造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碳关税 制造业 出口结构 社会福利 GTAP模型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YJA790052)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W2013081) 大连海事大学创新团队项目(编号:3132013329)
【分类号】:F425;F752.62
【正文快照】: 2009年,美国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计划从2020年开始对进口的高碳排放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征税对象主要包括钢铁、水泥、化学工业等能源密集型商品。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约有四分之一是因对外贸易活动引起的,其主要排放产业是来自制造业。作为国际贸易中“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沈可挺;李钢;;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2 王有鑫;;征收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和国民福利的影响——基于中美贸易和关税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7期
3 杨立强;马曼;;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GTAP模拟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曲如晓;吴洁;;论碳关税的福利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娜;栾希;栾敬东;;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应对措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高红贵;;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运行中的财税驱动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3 詹正华;孙宁;诸士义;;征收碳关税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我国纺织品贸易为例[J];当代经济;2011年16期
4 王琳;;新经济形势下中国如何应对“碳关税”带来的挑战[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6期
5 郑春芳;陈仙丽;;“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四大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11年01期
6 杨飞龙;;碳关税视阈下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王慧;;美国气候安全法中的碳关税条款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兼论我国的诉讼对策[J];法商研究;2010年05期
8 陈龙江;韩光道;;美国拟征收碳关税对广东出口的影响:实证评估及政策含义[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9 谢来辉;陈迎;;中国对碳关税问题过度担忧了吗?[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10 邱薇;张汉林;;碳边界调节措施对中国出口产品影响评估[J];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媛虹;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杨仕辉;魏守道;;碳关税对中美两国影响的博弈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王淼;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D];吉林大学;2011年
3 黄文旭;国际法视野下的碳关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邬彩霞;减少碳泄漏的贸易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安江;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于玲玲;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于浩;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8 朱文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杨飞龙;中国产业结构低碳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沛;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严思佳;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齐炜;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边境碳调整措施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4 王愉光;贸易转移、FDI与中国的环境污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永超;碳关税的理论机制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卢锦芳;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江林;WTO框架下“碳关税”的合法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秀平;征收碳税对广东省的能源供需及居民福利的影响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婷婷;低碳经济与中国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徐倩;低碳经济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可挺;李钢;;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2 贺小勇;;论世贸组织体制下的环境边境税调整[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3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4 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5 谢来辉;;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边境调节税:新的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02期
6 夏先良;;碳关税、低碳经济和中美贸易再平衡[J];国际贸易;2009年11期
7 谢来辉;陈迎;;中国对碳关税问题过度担忧了吗?[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8 彭福扬;徐勇;刘红玉;;把生态化追求纳入国家创新战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9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10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有鑫;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内涵CO_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美;;碳关税对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经济导刊;2011年04期
2 肖勤福;香港的制造业[J];改革与理论;1997年05期
3 江彦;务实,制造业应对PLM的王牌[J];现代制造;2002年14期
4 郭博达,胡延平;制造业最危险的机会[J];互联网周刊;2002年27期
5 乐绍延;;日本制造业向中国集中[J];招商周刊;2003年10期
6 ;黄宏生创维想做一件事[J];招商周刊;2003年29期
7 吴晖,芮执元;21世纪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4年01期
8 ;跳跃的春兰[J];商品与质量;2005年31期
9 江艺;;山特维克可乐满的成功经验[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6年04期
10 徐晓莉;李金叶;赵玉强;;计算机制造业纵向一体化与拆分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飞;杜彦斌;;实施机床绿色再制造,提升西部制造业装备能力[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张风;;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贾建锋;赵希男;朱春红;;制造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评价:基于个性优势识别的视角[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陶义平;;经济全球化带给机械制造业的思考[A];2003年11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余开朝;;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金潜翔;;刍议西部制造业标准化管理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7 陈圻;刘曦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纪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成立20周年[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曾昭宁;;西安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思路及对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方涛;;发展武汉农机制造业的尝试——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调查[A];《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10 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春 宦建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世杰;政策孕育制造业投资机会 2G与3G建设并行竞争激烈[N];通信信息报;2009年
3 记者 李华;给西安制造业插上信息化翅膀[N];西安日报;2003年
4 庞东梅;莫让“中国制造”走下坡路[N];金融时报;2007年
5 魏涟明;北辰区将成天津制造业重镇[N];中国特产报;2008年
6 ;珠三角制造业用工需求比上季度减少4.68%[N];中国信息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景小华 陈韩晖;明阳风电:欲做风电制造业的“华为”[N];南方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颖春;后危机时代风机制造领跑包头制造业[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中国航天报记者 李秀玮;专家感言制造业[N];中国航天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张荫yN 陈清渝;芜湖:制造业托起强县梦[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咏源;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张阐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陈俚君;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4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刘彬;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6 张晖;FDI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文治;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杨力俊;电力市场中市场力规制的策略与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10 刘宏;制造业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美莹;湖南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田曦;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张小兵;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D];南昌大学;2008年
4 刘刚;基于IT的制造业生产作业联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5 杨华;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制造业升级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王昱尧;中国ICT产业发展及其对制造业影响的经济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7 刘云鹏;陕西省区域性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邸红娜;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张战梅;山东省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及对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10 刘薇;地区市场化进程对制造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38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038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