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核电公众接受度调查及其相应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内陆核电公众接受度调查及其相应对策研究
【摘要】:福岛核事故后国际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核浪潮,另一方面公众一直都对核电发展存在恐惧心理,这给核电的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我国现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新能源开发技术有限的大环境下,加快核电尤其是内陆核电的建设步伐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加强“公众对内陆核电的接受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到了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不同性别的公众对内陆核电的了解和接受度的真实全面的数据。通过“EXCEL”及“SPSS Statistic17.0”软件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以及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公众对内陆核电的了解度和心理认知仍有待提高,公众对内陆核电的了解途径主要是网络和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公众了解内陆核电的主要途径;(2)大部分公众对于内陆核电仍然存有核辐射、水资源受到污染、内陆核电技术不成熟等方面的担忧,但是大部分公众也能够认识到内陆核电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巨大价值,并对我国发展内陆核电持支持态度;(3)文化程度、核能风险判断以及是否为核电站周边区域是影响公众对内陆核电接受度的关键因素;(4)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易于公众接受的宣传机制、加强对公众恐核心理特征研究、加强公众的参与度、对公众实行相应的补助、建立健全完善的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等多种举措来有效提高公众对内陆核电的接受度。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对探究提升“公众内陆核电接受度”方法,促进内陆核电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内陆核电 公众接受度 核安全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23;F426.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1
- 1.1 内陆核电建设的现状9-14
- 1.1.1 国际9-12
- 1.1.1.1 美国10-11
- 1.1.1.2 欧洲11-12
- 1.1.2 国内12-14
- 1.2 内陆核电发展的必要性14-17
- 1.2.1 缓解环境压力14-15
- 1.2.2 比较其他新型能源的优势15-16
- 1.2.3 优化能源战略布局16
- 1.2.4 促进就业,,提升相关产业16-17
- 1.3 内陆核电的安全保障17-18
- 1.3.1 放射性流物的科学处理17
- 1.3.2 安全政策17-18
- 1.3.3 选址18
- 1.3.4 其他18
- 1.4 内陆核电发展中的困难18-19
- 1.5 研究内容19-21
- 2 某内陆核电立项建设及公众态度21-23
- 2.1 某内陆核电建立的背景和现状21
- 2.2 某内陆核电建立的先天优势21-22
- 2.3 公众对某内陆核电的抵触22-23
- 3 公众核电认知与接受度的调查研究23-25
- 3.1 调查对象和方法23-24
- 3.1.1 调查对象23
- 3.1.2 调查内容23-24
- 3.1.3 调查方法24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24-25
- 4 分析研究25-43
- 4.1 公众对内陆核电的关注度及了解方式25-26
- 4.2 公众对内陆核电的认知情况26-30
- 4.3 公众对核能风险特征的判断30
- 4.4 公众对内陆核电的接受度30-32
- 4.5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公众接受度的因素32-43
- 4.5.1 变量说明与分析方法32-34
- 4.5.2 数据处理34-42
- 4.5.3 数据分析42-43
- 5 提升公众对内陆核电心理认知的对策研究43-51
- 5.1 建立完善的易于公众接受的宣传机制43-45
- 5.1.1 宣传内容要先体现核能发展的价值与意义43
- 5.1.2 宣传的形式要丰富多样43-44
- 5.1.3 健全抵制谣言环境的机制44-45
- 5.2 加强对公众恐核心理特征研究45
- 5.3 加强公众的参与度45-46
- 5.3.1 增强核电项目的公开透明度45
- 5.3.2 保障公众的表达自由45-46
- 5.3.3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46
- 5.4 建设核电站要实行相应的补助措施46-47
- 5.5 建立完善完备的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47-48
- 5.6 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48-51
- 5.6.1 加强国家核安全文化建设49
- 5.6.2 加强社会核安全文化建设49-50
- 5.6.3 加强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50-51
- 结论51-52
- 致谢52-53
- 附录53-55
- 参考文献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文斌;张明;刘松华;孙福荣;李锦;;影响公众对核电接受度的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04期
2 王梅;;商业用语中的洋化现象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10期
3 许春耀;陈明志;余轮;;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前摄推荐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3期
4 丁志萍;;1986—2012年俄罗斯核电公众接受度研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年02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蒋太旭;“汉”字接受度高易于国际化[N];长江日报;2014年
2 方奕晗;“城市消费者广告接受度调查报告”发布[N];中华新闻报;2004年
3 汤春武;2008年美国手机付费搜索广告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N];中华新闻报;2008年
4 胡红军;网络广告要考虑用户的接受度[N];经济日报;2007年
5 零点调查&指标数据 王佑;广告:和谐更可信[N];中国经营报;2005年
6 记者 王辉;价格仍是自主品牌最大优势[N];中国质量报;2013年
7 于银花;提高消息的公众接受度[N];新闻出版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幸泽;基于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的转基因技术接受度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杰;内陆核电公众接受度调查及其相应对策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中华;安宁护理接受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齐瑞坤;ERP实施过程中企业员工接受度因素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路;老年人对安宁护理及预设医护照顾计划接受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5 张汉玉;教师电子书包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57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05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