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连乘和加总”的因素分解法在能源平衡表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多项连乘和加总”的因素分解法在能源平衡表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消费 因素分解法 多项连乘和加总 能源平衡表
【摘要】:本文对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较,并指出它们之间的相通性,认为在实证研究中普遍存在由于经济部门、产业结构、能源种类等划分的宽口径带来的实验误差。宽口径处理方法的盛行一方面是由于详尽数据的获得存在难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外现有研究都是采取"单项连乘和"的形式,这极大限制了分解表达式的涵盖范围和因子种类。为了克服实证研究误差,本文提出将"单项连乘和"扩展成"多项连乘和加总"形式,并对这种新的方程形式进行因素分解的计算和求解,最后将新方法运用到北京市2000~2011年的能源平衡表中,分解终端能源消费,获得了细致合理的实验结果。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能源消费 因素分解法 多项连乘和加总 能源平衡表
【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2001)资助
【分类号】:F426.2
【正文快照】: 引言因素分解方法在能源经济管理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初期一般采用Laspeyres方法或者它的衍生形式,让需要测算的变量随时间变动的同时保持其他变量在基准年不变。有代表性的研究有Jenne和Cattell(1983)、Marlay(1984),后者用Laspeyres方法对美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2 张兴平;汪辰晨;张帆;;北京市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1期
3 张炎治;聂锐;;能源强度的指数分解分析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8年05期
4 马晓微;崔晓凌;;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谭忠富;蔡丞恺;;北京市能源强度分析的完全因素分解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7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8 权丽;;我国终端能源消费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基于Laspeyres指数分解技术[J];技术经济;2011年08期
9 国涓;侯芳凝;;能源强度变动的多因素分解方法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年07期
10 黄芳;江可申;卢愿清;吴优;;中国碳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3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4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6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7 黄静;冯娜娜;;2000-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9期
8 苟少梅;代燕;;乌鲁木齐市煤炭消费的CO_2排放时空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1期
9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10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白万平;;贵州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慧明;王磊;;基于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减物质化多重因素分解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10 杨立中;梅昌艮;贺玉龙;熊春梅;;绿色高速铁路理论与评价体系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元龙;能源环境政策的增长、就业和减排效应:基于CGE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张涛;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丽娜;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3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4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5 周勇;李廉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6 李凯;李明玉;郁培丽;孙广生;;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基于完全分解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7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11期
8 陈海燕;蔡嗣经;;北京市能源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9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10 梁巧梅,魏一鸣,范英,Norio Okada;中国能源需求和能源强度预测的情景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管理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善同,刘学义;改进中国能源平衡表的建议[J];中国能源;2004年03期
2 赵华荃 ,郭季莲;关于企业能源平衡表的编制方法[J];统计;1982年06期
3 黄祺祥;喻小军;;企业能源平衡表和能流网络图的应用[J];能源;1984年04期
4 韩暖生;;关于编制地区能源平衡表的几个问题[J];能源;1985年01期
5 陈善同;;国外能源平衡表编制方法综述[J];中国能源;1986年06期
6 赵彦云;周芳;张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能源平衡表的探讨[J];调研世界;2014年04期
7 张树伟;;利用能源平衡表校准投入产出表的方法与应用[J];电力技术经济;2009年05期
8 陈善同;;能源平衡表是能源研究的基础工作[J];能源;1982年02期
9 高亚春;付韶军;;能源统计、能源平衡表和能源账户的差异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0年19期
10 赵敏;胡静;戴洁;李立峰;;基于能源平衡表的CO_2排放核算研究[J];生态经济;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晓辉;工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的几点设想[N];中国信息报;2003年
2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邓红辉;列入能耗监控粤企仅占全国2.6%[N];南方日报;2006年
,本文编号:1105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105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