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

发布时间:2017-12-23 23:31

  本文关键词: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 出处:《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可再生能源 就业效应 风能 太阳能 生物质能


【摘要】: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新增就业,本文回顾了目前可再生能源就业效应研究的主要成果。可再生能源就业效应一般区分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引致性效应,以单位投资、容量或产出带来的人年数来衡量。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经验因子法和投入产出法。研究显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就业人数快速增长,且潜力巨大。几种主要可再生能源技术如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方面研究较多,不同研究所得到的就业效应因时间、项目规模和区域不同有所差异。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就业效应高于煤电、天然气发电等传统能源部门。但总体上,现有研究仍然存在数据来源有限、研究方法偏简、研究范围较窄、研究结论可靠性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未来需要在数据收集、研究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416.2;F249.1
【正文快照】: 随着化石能源逐渐消耗及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引人关注,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各国能源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近年来可再生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活力的产业之一。一些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树华,王白羽;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初步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2 陈兴华;浅议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投资制度及其完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董力通;黄陈锋;;现阶段我国实行可再生能源市场化的激励政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5年S3期

4 石建军;;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王敦清;秦守勤;巫文勇;;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建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师连枝;;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3期

7 张式军;;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师连枝;;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障碍及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9 翁章好;陈宏民;;两类可再生能源促进政策的消费者负担比较——国际竞争利益的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石定寰;;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工作的意见[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2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实施意见[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3 方炎;;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李燕;汪贤强;;我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初探[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韩立红;;河北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思考[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6 李沛;何文晶;杨慧;;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侠;徐壮;苏道年;鲁玲;张则振;;山东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思路与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8 ;关于2011年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申报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1]38号)[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9 ;十堰市住建委关于印发《十堰市“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发展规划》的通知[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10 ;宜昌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新华;法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N];中国煤炭报;2004年

2 钟欣;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创历史新高[N];中国贸易报;2005年

3 林琳;气象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大有作为[N];中国气象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丁 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存瓶颈[N];中国质量报;2005年

5 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冯之竣;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N];光明日报;2005年

6 毛 磊;美国可再生能源消耗锐减[N];经济参考报;2002年

7 王一娟 李敏;可再生能源产业全球升温[N];经济参考报;2004年

8 刘向 郑汉根;我国将为可再生能源开发立法[N];经济参考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于杉;可再生能源再度看好[N];经济参考报;2004年

10 记者:杨骏;高油价给可再生能源积聚优势[N];经济参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宝卿;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2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曹卫兵;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5 胡丽霞;北京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陈军;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战略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7 黄s,

本文编号:1325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325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6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