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共同体为视角的“通钢”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4 12:08
本文关键词:以技术共同体为视角的“通钢”研究 出处:《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国有企业改革 新单位制 技术共同体 新共同体
【摘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生和发展始终以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为轴心的,在外部体制和内在机制双重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大体呈现了以中小国有企业改革为先导,以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为收官的基本格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革调控的一项重大操作原则就是“抓大放小”。在“放小”的问题上,大量缺少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中小工商业企以承包、租赁、破产、改制等方式已经融汇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了,对于改善缺乏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已被验证的成功的范例。在“抓大”的问题上伴随着国资委的诞生和大型国有企业在一系列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安全的产业和行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国有企业也存在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困境和误区。时至今日,在深化大型国企改革的问题上可能还存在着一系列理论和理念需要梳理与澄清,而“抓大”的背后就有着丰富的学理意义。挖掘和探讨对国有企业所采取的“抓大”政策就是本文的中心问题。 近十年来,在大型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理念发展和政策实践的过程中,所谓“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的讨论和争论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种讨论和争论在表面上似乎反映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问题上,而产权的改革似乎又关系到与市场经济接轨等一系列所谓学理和基本制度的问题。本文试图在社会学单位制以至新单位制演变与生成的背景下探讨具有新单位制特征的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技术共同体特征,使大型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意义在技术共同体特征与原有的利益共同体特征的双重视角下得到新的认识。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选择了地处家乡的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经验研究对象,探讨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技术共同体形成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认识十年来大型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单位制共同体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经验研究的参照视角。 本文大体分为四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对以往国有企业改革路径、单位制乃至新单位制的生成与演变、技术与社会、制度变迁理论与马克思的制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笔者着重讨论了技术长流程与效率的关联机制、与群体福利待遇的关系、与制度搭配的关系以及国有企业产权的讨论。在结论部分,笔者对技术共同体的特点作了一次总结性的再探讨,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6.1;F42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继军;;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依赖及其选择[J];甘肃科技;2006年09期
2 魏杰;;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方式[J];上海国资;2002年05期
3 刘平;王晓;;国有企业的分化机制及其产权关系演变中的新共同体[J];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06期
4 高尚全;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要解决的三个现实问题[J];改革;1995年01期
5 林毅夫,蔡f ,李周;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竞争的环境[J];改革;1995年03期
6 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再论“单位”研究[J];社会;2009年04期
7 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3年05期
8 李路路;论“单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年05期
9 刘爱玉;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的行动选择——一项关于无集体行动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年06期
10 李铒金;车间政治与下岗名单的确定——以东北的两家国有工厂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炊国亮;单位制变迁的类型化探讨[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8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32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