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企业在新产品出口中的次序选择——以对美国市场出口为例
本文关键词:我国工业企业在新产品出口中的次序选择——以对美国市场出口为例 出处:《财经研究》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2000-2006年中国海关HS-8数据库和1999-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以企业新产品出口的市场进入次序为对象,研究我国工业企业对最大出口市场——美国出口新产品时的角色选择,结果表明:在119种新产品中,156家企业充当先驱者,791家企业充当跟随者;"三资"企业对引领我国企业进行新产品出口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并不利于我国贸易结构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离散选择模型对我国企业市场进入的次序与其异质性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低效率、大规模、低风险厌恶程度、位于开放城市以及加工贸易企业在新产品出口中更倾向于充当先驱者。
[Abstract]:Based on the matching data of China Customs HS-8 Database and China Industrial Enterprise Database from 2000 to 2006, this paper takes the market entry order of new products export as the object. The role of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exporting new products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largest export market,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ut of 119 new products, 156 enterprises act as pioneers and 791 enterprises act as followers; The "three capital"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Chinese enterprises to export new products, but their exports are mainly processed trad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trade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discrete choice model is used to test the order and heterogene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market entry, and it is found that low efficiency, large scale and low risk aversion. Companies in open cities and processing trade tend to be pioneers in the export of new product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47315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4YJA790045) 山东省软科学课题(2014RKE27088)
【分类号】:F425;F752.62;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兴起,国际贸易的研究视角开始由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以企业为落脚点的国际贸易文献大量出现,这不但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而且可以解释越来越多的贸易现象,例如:哪些企业会进行国际贸易行为(Melitz,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钱学锋;王胜;陈勇兵;;中国的多产品出口企业及其产品范围:事实与解释[J];管理世界;2013年01期
2 钱学锋;熊平;;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3 汤二子;李影;张海英;;异质性企业、出口与“生产率悖论”——基于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4 梁会君;史长宽;;国内外贸易成本差异、行业要素密集度与我国出口“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二子;刘海洋;;基于中国经验重构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J];财经研究;2012年04期
2 施炳展;;补贴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基于配对倍差法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05期
3 孙江永;徐萍萍;;中国细分汽车市场跨国公司均衡数量变动规律研究——基于产品异质和不同进入方式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4 宗毅君;;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增长边际与贸易条件——基于中国1996—2009年微观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5 郑有国;肖琼;;发展中国家国内、外市场差异选择因素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陈勇兵;陈宇媚;;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一个文献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9期
7 盛斌;钱学锋;黄玖立;东艳;;入世十年转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5期
8 黄建忠;郑智昕;;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11期
9 宗毅君;;出口二元边际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中美1992~2009年微观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01期
10 田东文;姚微;;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实证分析——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炜熙;张金桥;;交通运输业对经济系统恢复的影响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2 孙灵燕;李荣林;;融资约束限制中国企业出口参与吗?[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3 陆铭;陈钊;杨真真;;平等与增长携手并进——收益递增、策略性行为和分工的效率损失[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总第24期)[C];2007年
4 崔慧霞;;空间结构转型与广东金融集聚机制[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兆刚;;渐进性创新的过程模型建构[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4:创新与创业(Ⅰ)[C];2014年
6 杜运周;;市场逻辑与政府主导逻辑冲突还是互补:不良竞争背景下政治网络对互动导向型新企业绩效的权变作用[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陈锟;;市场偏执对突破式创新窘境的调节效应验证[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杜运周;任兵;陈忠卫;;先动性,合法化与中小企业成长——一个中介模型及其启示[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世兰;中国出口扩张路径模式[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乔晶;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经济效应及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李军;企专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莫纯政;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周俊子;中国出口结构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陈晓华;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动因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赵金亮;异质性视角下的出口与生产率:企业动因及行业绩效[D];浙江大学;2012年
9 陈丽静;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贸易结构优化[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戚磊;产业关联、资本产出率与软投入贡献[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小琼;加快浙江外贸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姜建刚;贸易方式与出口能力的非对称性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王梅;技术创新对广东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4 王阳;浙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5 刘馨遥;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孔凡栋;我国异质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D];山东大学;2012年
7 黄一平;中国工业行业出口多样化的动态变迁及其增长效应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8 付晓晨;金融中介发展与出口增长二元边际[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9 王侠丽;关税与贸易增长的广义边际[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叶婷婷;中越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方式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顶;;出口与增长:中国三十年经验实证(1978-2008)[J];财经科学;2009年05期
2 汤二子;刘海洋;;基于中国经验重构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J];财经研究;2012年04期
3 李春顶;尹翔硕;;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财贸经济;2009年11期
4 盛斌;牛蕊;;国际贸易、贸易自由化与劳动力就业:对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09年12期
5 徐蕾;尹翔硕;;贸易成本视角的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解释[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6 张杰;黄泰岩;芦哲;;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差异的决定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1期
7 刘伟丽;;国际贸易中的产品质量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5期
8 汤二子;刘海洋;;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基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9期
9 亓朋;许和连;艾洪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4期
10 钱学锋;;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J];管理世界;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影帆,龚锋,陈真宪;充分发挥广东在我国外贸出口中的支柱作用[J];商业研究;2000年03期
2 严兵;对一种出口退税设想的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0年06期
3 张亚芬;用好退税政策 扩大商品出口[J];经济论坛;2000年01期
4 金思,侯博;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探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5 沈葳;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问题与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年04期
6 许丹松;;出口退税的逻辑误区[J];大经贸;2001年07期
7 柴国梁;;2001年我国石化产品出口分析[J];上海化工;2002年05期
8 张宝婷;出口退税操作实施的国际借鉴[J];税务研究;2002年04期
9 董峻 ,段世文;积极应对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J];乡镇经济;2002年08期
10 金红;密切关注对美出口走势[J];中国统计;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书兰;;出口退税新机制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A];2004年对外经济财会论文选论文集[C];2004年
2 刘京平;;创汇型出口与盈利型出口[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3 赵玉珍;;应对金融危机,青岛市出口企业发展策略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4 徐金珍;;我省外贸出口形势分析及对策[A];青海省统计系统1998—1999年优秀统计论文选编[C];2000年
5 张跃莘;阎志军;;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及改革建议[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施炳展;;中国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7 孙灵燕;李荣林;;融资约束限制中国企业出口参与吗?[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8 叶蓁;;政策扭曲与过度竞争:关于中国出口扩张的决定因素及其绩效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宋程丽;;论内外贸对接对广东出口企业的有利影响[A];第六届广东流通学术峰会暨“珠江三角洲流通业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材料[C];2009年
10 蔡苏文;于芳;;金融危机对青岛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探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啸波;今年出口增幅只有5%两大因素造成下滑[N];中国财经报;2001年
2 记者 颜晓岩 杜强 钟昱;出口退税新机制 精雕细刻为哪般[N];中国财经报;2005年
3 记者 何人民;汽车产品出口问题不少[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朱菲娜;调整出口退税莫操之过急[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朱菲娜;出口退税:为人民币减压而牺牲[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6 隆国强;谨防地方分担出口退税的负面影响[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 记者 朱菲娜 实习记者 宋冰洁;前五个月北京手机出口增长148.9%[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程瑞华;从外贸出口增长看出口退税改革[N];金融时报;2004年
9 郑子轩 陈静;出口退税政策不得不调整[N];南方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张小军;2600家企业被取消出口资格[N];农资导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华;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动因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卢姗;中国出口产品品质的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3 邱启东;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及经济增长影响之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李世兰;中国出口扩张路径模式[D];浙江大学;2011年
5 冯远;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刘振兴;异质性企业视角下的出口动态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沈丹阳;财政性出口促进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屠庆忠;对我国出口退税实践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龚向明;经济规模、贸易成本与出口增长路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杨海余;中国出口增长贡献主体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景;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绩效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李静;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广东外经贸影响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王敏;我国近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祁新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探析[D];东北大学 ;2008年
5 罗洪武;新一轮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对湖南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及对策[D];中南大学;2009年
6 许伟;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张东亮;出口退税政策下政府行为的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刘树斌;中国汽车企业的出口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王建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分析及完善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陈静;江西省出口退税管理改革初探[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3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41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