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基于VAR模型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24 18:26

  本文关键词: 碳排放量 VAR模型 协整分析 Granger因果关系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出处:《生态经济》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分析方法,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四个指标出发,分阶段分析了我国1953~2011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研究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水平是驱动碳排放的核心动力,且两者作用相反。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碳排放对其响应与能源强度类似,持久且不稳定,说明中国能源"双控"政策的效果显现仍需很长一段时间,但两者的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大,效果明显。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有反向驱动作用,其响应可在短期内达到平稳状态,加之其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度可达10%,使之成为未来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有力措施。与此同时,把握住人均GDP与碳排放互为Granger因的特殊关系,积极推行绿色GDP,也可有效降低碳排放。
[Abstract]:Based on vector autoregressive vector autoregressive (VAR) model analysis method,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GDP. Urbanization level and energy intensity four indicators.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from 1953 to 2011 are analyzed in sta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re the core driving forces of carbon emissions.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plays a positive driving role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response of carbon emissions is similar to the energy intensity, which is persistent and unstable. It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China's energy "double control" policy is still a long time to appear, but the structural impact of both ha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carbon emissions, the effect is obvious, and the urbanization level has a reverse driving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s. The response can be stabl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structural shock to carbon emissions can reach 10%, which makes it a powerful measure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in the future. To grasp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per capita and carbon emissions as a result of Granger, to actively promote green GDP can also effective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1089)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FFB02702)
【分类号】:F426.2;F205;F224
【正文快照】: 能源活动CO2排放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CO2排放情况的重要指标[1],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据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科研报告《维持全球升温低于2℃挑战》显示,2011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居全球首位。面对如此严峻的减排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中首次将着力推进低碳发展理念写入党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姚亮;刘晶茹;王如松;;中国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J];生态学报;2011年19期

2 舒娱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J];生态学报;2012年16期

3 蒋金荷;;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光辉;耿军军;周佩纯;朱佳文;李振国;;基于碳平衡的区域生态补偿量化研究——以长株潭绿心昭山示范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2 王迪;聂锐;;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3 李佳辉;马慧莉;;甘肃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LMDI分解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17期

4 徐蕊;何云玲;;昆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12期

5 王喜平;孟明;刘剑;蒋理;;碳排放约束下京津冀都市圈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1期

6 戴小文;;中国隐含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J];财经科学;2013年02期

7 马翠梅;徐华清;苏明山;;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3期

8 张先锋;韩雪;张庆彩;;基于偏最小二乘模型的碳排放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7期

9 刘锐金;魏宏杰;莫业勇;;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碳排放特征及因素分解——以海南农垦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3年06期

10 郭少康;;基于碳排放LMDI分解的广西财政政策选择与优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樊静丽;张贤;魏一鸣;;城镇化与各区域居民生活直接用能研究——基于Divisia分解法[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2 Mingcai Li;Jun Guo;Zhe Tian;Jun Shi;Mingming Xiong;Cao Xiang;;Future climate change and building energy demand in Tianjin, China[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捧莲;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碳排放权价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谭娟;政府环境规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4 许士春;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5 王佳;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D];重庆大学;2012年

6 刘金花;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低碳土地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徐军委;基于LMDI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李科;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的计量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张馨;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生存现状的多维视角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超;山东省CO_2净排放时空差异及低碳路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伟;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何丹丹;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亮;城镇区域碳源碳汇时空格局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孙伟雍;碳市场发展背景下我国碳排放权分配与会计处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6 韩红飞;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纪芙蓉;陕西省能源利用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郭芳芳;鸡西矿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2年

9 姜楠;低碳经济视阈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10 房黎红;中日贸易对两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闵庆文,余卫东,成升魁,王秀珍;仙居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4期

3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4 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年02期

5 刘晶茹;Glen P.Peters;王如松;杨建新;;综合生命周期分析在可持续消费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6 翟石艳;王铮;马晓哲;黄蕊;刘昌新;朱永彬;;区域碳排放量的计算——以广东省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6期

7 刘晶茹,王如松,杨建新;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向:家庭可持续消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8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9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10 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丹;;80%的美国人赞成政府为发展无碳排放能源技术提供财政支持[J];国外核新闻;2007年11期

2 ;仇保兴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转变发展模式、抑制刚性碳排放将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课题[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24期

3 刘召峰;;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方案及特色[J];上海节能;2010年02期

4 寒星;;低碳认证制度[J];中国船检;2010年10期

5 ;我国污水污泥领域碳排放信息亟待完善[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0年12期

6 罗旭;;兰州市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及对策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陈亮;林翎;;气候变化相关标准对我国的影响[J];中国标准化;2010年08期

8 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期

9 王冰妍,陈长虹,黄成,赵静,戴懿;低碳发展下的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情景分析—上海案例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年03期

10 ;英国新建建筑将实现“零排放”[J];重庆建筑;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刘荣霞;张鹏鹏;夏建新;汲荣荣;;我国北方农村牧区生存性碳排放特征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谢园方;赵媛;;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气候变化、碳排放和纺织工业[A];“科德杯”第六届全国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建伟;许晨光;裴磊;张萍;;我国包装工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及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葵;朱莉;贾姗;;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邵诗洋;;浅论碳排放交易制度[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张艳;秦耀辰;;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结构演进的空间差异[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10 杨涛;李艳梅;;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理论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开良;青岛碳排放指标卖到德国[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记者 吴苡婷;为何用双重标准看待中国碳排放[N];上海科技报;2009年

3 何英;美碳排放交易法案喜忧参半[N];中国能源报;2009年

4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齐晔;走中国特色低碳化之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建华;碳排放:企业可能面对的产品质量新标准[N];中国质量报;2009年

6 记者 周玉洁;专家称我国应争取合理的碳排放权益[N];经济参考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张于牧;刚性碳排放,绕不过的“坎”儿[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孙明河 王延斌;中国控制碳排放是挑战也是机遇[N];科技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将辉;丁仲礼院士:人均累计碳排放体现公平[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芬航为环保做贡献今年碳排放指标已增至61[N];国际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春娜;基于生命周期的混凝土大坝碳排放评价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邓吉祥;区域能源与碳排放战略决策支持的模型探索与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姬世东;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孙猛;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及减排绩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王娟;财政分权、政府支出与碳排放[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任志娟;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与减排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李洪丞;机械制造系统碳排放动态特性及其碳效率评估优化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8 尹瑞雪;基于碳排放评估的低碳制造工艺规划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9 张成;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张海伟;关于碳排放交易会计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林靖s,

本文编号:1460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460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9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