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技术创新与能源回弹效应之探讨——以中国工业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30 16:52

  本文关键词: 能源回弹效应 创新类型 数据包络分析 经济发展模式 出处:《科学决策》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耗水平的影响变得复杂,有必要就不同类型的创新行为对能耗水平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模型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2001~20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利用韦恩图和相关性分析方法从横向、纵向初步探讨不同创新类型与能源强度的关系,进一步地在划分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就分解因素对能源强度进行面板回归分析。结论表明,能源回弹效应在我国是存在的,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省份开展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以节约能源消耗时,效果受到能源回弹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最后,文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Abstract]:Because of the energy resilience effect,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level becomes complex.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behavior on energy consumption level. This paper uses the nonparametric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decomposition model to calculat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behavior on energy consumption level in 30 provinces of China.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its decomposition in 2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innovation types and energy intensity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from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by Wayne map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On the basis of divid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the panel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energy intensity i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the decomposition factors.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energy springback effect exists in China. When provinces i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carry out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 to save energy consump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 of energy rebound effect.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台湾义守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7120307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3M530812)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52702497) 暨南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项目编号:52701020)
【分类号】:F224;F424.3;F206
【正文快照】: 1引言通常认为,技术创新从而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能耗的一个有效途径。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局势,各国相继推出旨在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措施以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但是效果却不如预期。技术创新能不能提高能源效率进而减少42科学决策2014.04能源消耗?为了回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宣烨;周绍东;;技术创新、回报效应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2 陈凯;史红亮;闫波;;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影响——基于中国钢铁行业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3 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4 王群伟;周德群;;能源回弹效应测算的改进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8年05期

5 冯烽;叶阿忠;;技术溢出视角下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J];财经研究;2012年09期

6 吴琦;武春友;;基于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09年01期

7 陈燕;;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数据为例[J];经济问题;2011年02期

8 周勇;林源源;;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回报效应的估算[J];经济学家;2007年02期

9 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10 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放;;国际贸易结构、人力资本与技术扩散关系的研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莫志宏;沈蕾;;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尹建华;赵慎泽;;基于DEA的我国省际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4 李俊;徐晋涛;;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的分析——一种非参数方法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王宏;骆旭华;;美国政府技术采购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7 何枫;赵大伟;付倩红;;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我国工业技术效率提升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8 王云平;;改革以来教育在经济领域中是否存在公平效率的改进[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王晓东;;中国煤炭上市公司生产率变化实证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王占益;;济南、青岛、烟台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研究[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庞瑞芝;李鹏;;中国各地区工业创新效率:模式、制约与对策——基于创新生产过程效率的新视角[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常亚青;;中国工业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6 刘震;姚顺波;;基于DEA模型的退耕还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7 蒋萍;谷彬;;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效率演进——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付强;;地区行政垄断、技术进步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基于我国1978——2006年技术进步的实证测算[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唐清泉;卢博科;袁莹翔;;工业部门、资源投入和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部门的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唐清泉;卢博科;;上市公司、技术升级与效率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5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金钰;公共部门规模、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杨双喜;甘肃省能源消费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何新城;中国装备制造业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传成;我国冷藏箱制造行业技术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谭小明;南昌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徐键辉;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及其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段宗蓬;江西工业主要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胡锐;武汉市能源消耗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一;能源效率及其政策和技术(上)[J];节能与环保;2001年06期

2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J];节能与环保;2003年08期

3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4 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5 郑绪涛;柳剑平;;促进R&D活动的税收和补贴政策工具的有效搭配[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6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能源强度——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7 沈坤荣;李影;;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尾效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8 张博;;公共研发投资对私人研发的影响效应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7年01期

9 王群伟;周德群;;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8年07期

10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卞亦文;基于DEA理论的环境效率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燕文;中国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熊娇;张庆林;;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2 李天铎;对创新的组织因素、创新类型和组织发挥作用的标准三者之间比例关系的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2期

3 吴晓波;胡松翠;章威;;创新分类研究综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徐素波;李艳杰;;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4期

5 徐建敏;任荣明;;从成功案例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类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邵国利;刘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9年04期

7 林迎星;创新的涵义及其类型辨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04期

8 刘兴;顾海英;;不同创新类型下的技术许可对象选择策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10期

9 英英;高昌林;;欧盟国家服务业创新现状及对中国的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8期

10 张宇,蔺雷,吴贵生;企业服务创新类型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琳;魏江;胡胜蓉;;服务创新分类研究[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庆乐;;工具选择与政策创新[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勇;吕拉昌;;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徐二明;郑平;;通信运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的整合战略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钢;徐乾;;模块化产业结构中的企业自主创新[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6 麦绿波;;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优化兵器装备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翟青;甄珍;赵涛;;大型企业中央研究院创新运作机制研究——以国际领先装备制造企业为例[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汪景然;探索创新类型 培育农村市场[N];中国电影报;2011年

2 王建坤;持续创新:既残酷又美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记者 洪永发;企业创新分析[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4 邱恒明;伟大企业如何持续创新[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孙日瑶;国有企业最缺什么?[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6 海融资讯 崔晓黎;深市科技股重寻定位[N];证券日报;2003年

7 郭素娥;创新应贯穿整个企业价值链[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李婷;新年第一单房地产信托产品推出 北国投筹谋基金化信托[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9 张建超;自主创新是“猎鹰”腾飞的保证[N];中国航空报;2006年

10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王海燕 周元;“新型贴牌”与自主创新[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亚荣;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2 李春成;区域服务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创新能力与创新方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王志伟;基于吸收能力的中国铝业改进式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董颖;企业生态创新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怡;产业开放、技术体制与产业技术能力关联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创新模式、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2 杨晓燕;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类型与市场战略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常青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类型、融资方式与联盟策略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程莉莉;我国报业集团媒介产品创新经营探析[D];暨南大学;2007年

5 陶福平;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创新项目的实物期权决策分析方法初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朱浩义;集群网络结构对集群网络功能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张林洁;银行业服务创新手段保护的选择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8 付丽丽;我国篮球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特征与发展对策[D];河南大学;2012年

9 宋晓玲;银行卡产品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10 刘宇辉;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76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476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f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