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试错与分化: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退出与效率变迁

发布时间:2018-02-21 07:06

  本文关键词: 技术效率 进入退出 效率变迁 随机前沿分析 出处:《复旦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从企业演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效率演变规律。我们使用随机前沿方法对中国全部二位数工业子行业1998-2007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和分解,并着重关注了企业技术效率(te)的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我们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技术效率呈现分化的趋势,其水平显著低于台湾等参照经济体,且在考察期内呈现恶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Dynamic OP分解方法对企业的进入退出对于整体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评估。我们得出结论,在位企业的效率恶化是制造业整体效率降低的最主要因素。新进入企业也并非高效率企业的代表,它们给整体效率的改变带来有限的负面作用。效率改变的正面贡献主要来自于低效率企业的退出,在2006年以前这一直是技术效率改善的唯一方式。同时企业退出体现出一种触发式的模式,即大量低效率企业在中国加入世贸前后集中退出,后续退出的企业技术效率则逐渐向在位企业靠拢。另一方面我们探讨了进入企业对于在位企业TFP改善的影响。基于Aghion的竞争模型,我们利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验证了先进进入企业对于在位企业改善其TFP的激励的存在。我们发现如果高水平的进入企业所占有的产出份额提升10%,则对应在位企业TFP约0.5%的改善。对于全体进入企业和次高效率企业份额的回归则无法得到显著的回归系数,说明这一激励作用仅来自于高效率企业。这说明大量企业进入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行业生产率的提升,还应辅以筛选和促进高效率企业进入的相关措施。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 law of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terprise evolution. We estimate and decompos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of all double-digit industrial subindustries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07 by us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method. We also focu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and the law of change over time. We find that the averag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hows a trend of differentiation, and its level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reference economies such as Taiwan. On the basis of the Dynamic op decomposition method, the impact of entry and exit on the overall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evaluat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cumbent enterpris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cline of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newly entered enterprises are not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highly efficient enterprises. They have a limited negative effect on the overall efficiency change.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 of the efficiency change comes mainly from the withdrawal of the inefficient enterprise. Until 2006, this had been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At the same time, the withdrawal of enterprises embodied a trigger model, in which a large number of inefficient enterprises withdrew centrally before and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On the other hand,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entr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FP of incumbent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competition model of Aghion, We use micro data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to verify the existence of incentives for entry firms to improve their TFP. We find that if the output share of high level entry enterprises is increased by 10%, the correspond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FP of the incumbent enterprises is about 0.5%. For the return of the shares of all the entering enterprises and the sub-efficient enterpris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gression coefficient. It shows that this incentive only comes from efficient enterprises, which indicates that a large number of enterprises entering itself will not necessarily bring about the increase of industry productivity, but also should be supplemented by the relevant measures to screen and promote the entry of efficient enterprises.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24;F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润;中国企业向何处去?(连载2)[J];石油企业管理;2001年06期

2 秦其文;企业竞争十大策略[J];中国商贸;2001年16期

3 栾涛;入世与切实确立企业竞争主体地位[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年09期

4 李建平;客户关系营销——现代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J];煤炭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5 徐欣娅;试论企业信息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建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年05期

6 叶志桂,颜光华;战略选择与小企业竞争优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12期

7 杨景宜;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新前沿[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12期

8 温定立;核心竞争力-企业成功的关键[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周国红,陆立军;基于区域学习的企业竞争优势——基于1,639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J];经济地理;2005年04期

10 丁丁;企业竞争八原则[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欣荣;;浅谈“以人为本”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李献发;解庆柱;;饲料企业如何做到以客户为中心[A];2008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殷越男;;企业理念是企业致胜的法宝[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4 林志扬;;第2章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认识[A];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郭利汉;;浅谈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现状与对策[A];2004—2005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全才;杨瑞霞;;浅议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提高企业竞争力[A];工业自动化应用实践——全国(第五届)炼钢、连铸和轧钢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陈佳贵;罗仲伟;;第21章 企业竞争力与网络经济[A];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徐朝旺;;实施标准战略 增强企业竞争力[A];2005年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5年

9 李博;;日本企业竞争优势与新的公司治理均衡[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杨隆华;周吉;;企业竞争模拟中生产部门战略选择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冬;为企业家洗脑[N];中国企业报;2001年

2 伍美芝 刘凌林;企业重组与管理再造[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王静文;如何创建学习型企业[N];中国企业报;2004年

4 徐旭红;诚信 企业立业之本[N];中国企业报;2004年

5 潘承烈 作者系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学教授;民营企业自强的六个要点[N];中国企业报;2005年

6 房晟陶 王拓轩;企业的资本及社会资本[N];国际金融报;2002年

7 华立集团董事长 汪力成;论企业的核心能力[N];国际商报;2001年

8 ;后WTO时代的企业竞争在于品牌较量[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9 孙锐;切实改进公司治理 提升我国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N];机电商报;2004年

10 ;专家企业家纵论企业竞争力[N];深圳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永江;基于企业家能力的企业成长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石高宏;企业的性质:从企业家角度的透析[D];西北大学;2004年

3 董俊武;企业的本质、性质与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黄如良;企业与居民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钢;基于企业基因视角的企业演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吴光飙;企业发展分析:一种以惯例为基础的演化论观点[D];复旦大学;2003年

7 侯丽敏;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军;企业成长的系统控制论[D];四川大学;2003年

9 崔婷;企业能力系统涌现机理及层次演进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齐捧虎;企业竞争优势论[D];西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丽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2 裴建红;企业构建核心能力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邓敏;以敏捷能力重塑企业竞争优势[D];湘潭大学;2004年

4 蔡荃;企业信息系统资源与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蔡传宝;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谢卓君;企业竞争信息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盖玉妍;民营企业创新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

8 刘沛沛;企业竞争优势衰退及防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傅文波;企业关系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龚妤;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1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521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3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