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面板数据的地区工业与生态协调优度分析
本文关键词: 工业系统 生态系统 协调度 协调优度 面板数据 区域发展 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度所隐含的问题不仅在于数量大小,而且还存在质量高低等问题。引入协调优度指标,从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同优性两个维度的有机耦合的意义上构造实证分析方法,并以2003—2011年中国省省份域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协调发展优度的总体平均水平还不高;中部地区协调发展优度整体上处于领先水平,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居后,该地区表现为典型的两极分化特征;协调发展优度的总体平均水平在下降;协调发展优度差异程度在扩大;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优度提升势头明显好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好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则出现了大面积的较大幅度下滑趋势。
[Abstract]:The implicit problem of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ystem and ecosystem lies not only in quantity, but also in quality. In the sense of organic coupling of the two dimensions of industrial system and ecosystem homogene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is construct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1 show that the overall average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not high, the central region is in the leading level, and the western region is the second. After living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e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polarization, the overall average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xcellence is decreasing, the differenc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xcellence is expanding. The western region is better tha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central region, the central region is better tha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eastern region has a large area of decline trend.
【作者单位】: 丽水学院;中国工商银行丽水分行;中共丽水市委党校;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KS044)
【分类号】:F424;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李静;饶梅先;;中国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性及决定因素[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7期
3 吴跃明,张翼,王勤耕,朗东锋;论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7年01期
4 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5 吴跃明,张子珩,,郎东锋;新型环境经济协调度预测模型及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6 刘凤琴,马俊海;农业持续系统协调度的分析预测模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年04期
7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8 刘艳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
9 刘小林;;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年01期
10 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华;现代材料中的塑料工业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王晔立;;甘肃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0期
3 张小娟;高敏华;郭兴芬;;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1期
4 王瑞娜;唐德善;田宇;;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5 张琛;王占岐;李明月;;贫信息地区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6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7 方铭;许振成;彭晓春;董家华;;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环境定量关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8 王晓芳;宗刚;;草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9 王晓芳;宗刚;;基于环境经济协调度模型的草场生态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10 方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分析与测度[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琛;;贫信息地区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区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成胜;;福建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研究[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琛;;贫信息地区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区为例[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甘晓辉;李爱新;舒晓波;李芳颢;吴萍;;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关系评价研究——以彭泽县为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庆媛;杨华均;冯应斌;董世琳;信桂新;孙小群;;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空间配置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欧阳资文;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少军;建筑业可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任博英;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徐昌华;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关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方锦文;佛山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度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峙山,汪天翼,白跃武;生态经济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主要技术途径[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年03期
2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3 陈玉成,吴晓芳,梁菁
本文编号:1536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536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