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耦合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28 14:34

  本文选题:辽宁装备制造业 切入点:科技创新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16期


【摘要】:装备制造业属于战略性产业,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实力。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耦合发展是多元协同创新的一种模式,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影响。依据相关年鉴数据,从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入手,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及地位。最后,结合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耦合改进机制,提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实施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耦合发展的"三步曲"模型及对策。
[Abstract]: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 strategic industry, which reflects the industrialization strength of a country or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relevant yearbooks, starting with the total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status of Liaon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coupling improvement mechanism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three-step" model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in Liaon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作者单位】: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辽宁省科技厅计划项目(2012401028,2013401028) 沈阳市科学研究计划项目(F12-276-509) 辽宁省教育厅计划项目(w2013021,W2013022)
【分类号】:F273.1;F42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章豹;郝峰;;基于因子分析和黄金分割法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产业创新力综合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1期

2 徐丰伟;;基于协同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05期

3 綦良群;王成东;;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作用关系及效率研究——基于30个省市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01期

4 王青;张峁;;辽宁装备制造业与国内同行业竞争力的动态比较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贾军;张卓;张伟;;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发展实证分析—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例[J];科研管理;2013年04期

6 邹华;孙健;徐玢玢;;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机制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于兆吉;李颖墨;赵丽;戚宇;刘欣宇;李锦鑫;;装备制造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杨砚峰;李宇;;技术创新的企业规模效应与规模结构研究——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凤瑞;苗壮;;辽宁装备制造业税收贡献分析——兼谈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2年03期

2 李新功;;国际货币体系错配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途径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10期

3 潘宏亮;;社会资本、知识获取与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3年02期

4 王影;王婷;赵磊;薛斐;;贵州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与创新环境之间互动关系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王中印;刘静波;张献和;;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为例[J];金融论坛;2013年06期

6 李彬;;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聚类分析[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7 杜宝贵;;高校“组织化协同创新”思路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3年06期

8 吴显亮;;基于GEM模型的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綦良群;赵龙双;;基于产品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12期

10 和军;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省际比较——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J];国有经济评论;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爱辉;陈富民;;中国装备制造业专利产出效率实证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李海海;王丽桃;;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模式研究——以官产学研集聚的大城市为中心进行技术创新[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张晓波;;中国教育和医疗卫生中的不平等问题[A];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2期(总第6期)[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郭长义;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3 祁杭峰;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冯志军;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陆军;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徐雷;T值视阈下的企业“双能力”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张涛;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机制与建设路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8 田小勇;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涌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鹏;资源型企业成长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10 李锐;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2 蒋雪;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李金勇;产业集群环境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4 刘丽丽;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英;川陕渝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6 秦可;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巩欣;企业所有权结构、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8 曹菊菊;中小城市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9 聂瑶;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来春蕾;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若朋,荣蓉,吕廷杰;基于知识交流的两种产业协同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吴友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11期

3 许伟;;国内外产学研结合模式发展状况及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郑元景;;技术预见与闽台科技协同创新[J];科技和产业;2009年11期

5 徐浩鸣,徐建中,康姝丽;中国国有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系统协同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02期

6 王章豹;孙陈;;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12期

7 顾乃华;朱卫平;;产业互动、服务业集聚发展与产业转移政策悖论——基于空间计量方法和广东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12期

8 陶长琪;陈文华;林龙辉;;我国产业组织演变协同度的实证分析——以企业融合背景下的我国IT产业为例[J];管理世界;2007年12期

9 高隆昌;李伟;;管理二象对偶论初探[J];管理学报;2009年06期

10 盖文启,朱华晟;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连靳 杨晓勇;[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2 金林;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孙丹;黑龙江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林丹;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5 韩冰;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辉;李传学;;专科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生就业[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沈立芳;文荣;贾效旭;;浅谈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中企业如何加强科技创新[J];中国市场;2014年31期

3 潘平;科技创新中的主动性问题研究[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4 姜建军;王彩霞;;依靠科技创新打造节约型企业[J];中国设备工程;2006年02期

5 柯胜男;余明阳;;丹麦两大能源集团科技创新概况[J];湖北电力;2011年06期

6 余卓群;刘志勇;;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J];新建筑;2011年02期

7 唐杰;王跃球;尹进田;;大学生创新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张士文;张峰;殳国华;郑益慧;;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系列课程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年03期

9 鲁丽萍;焦科研;;河南省科技创新建设的区域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7期

10 张桃林;;加快实施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走出具有江苏特色自主创新道路[J];江苏科技信息;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景珍;;论图书馆对促进科技创新的特殊作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2 李小京;;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许咏诗;刘菊美;刘勇强;林兆彬;朱启宗;;再接再厉攀新高 多策并举促合作——泰兴产学研合作的调查与思考[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海平;;科技创新与政府服务初探[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0年年会暨“知识经济与政府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黎秋华;;科技创新与绿色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于桂菊;黄永军;;以科技创新促海事测绘快速发展[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7 单杨;;依靠科技创新 发展柑橘工业[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8 王云飞;;巧手撒春雨 润物细无声——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倪战鹰;;浅谈科技创新对医院发展的促进作用[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10 王玉林;;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海事测绘发展[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雷;科学和艺术:同源与互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姚明芳;我国博士后制度发展道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76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676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e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