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苏北地区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3 04:04

  本文选题:苏北地区 + 物流业 ; 参考:《物流技术》2014年17期


【摘要】:首先分析苏北五市的经济运行情况,重点分析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江苏省的地位。以徐州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物流业和制造业的主要成分,再结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0年到2012年两业的协调度,得出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2008年以后徐州市制造业和物流业稳定协调发展。最后根据苏北特色对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Abstract]:Firstly,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five cities in northern Jiangsu is analyzed,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status in Jiangsu Province.Taking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2000 and 2012 is calculated.It is concluded that 2008 is a watershed. After 2008, Xuzhou'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 steadily and harmoniously.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rn Jiangsu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淮海经济区物流圈整合运营模式研究”(2013SJD630017)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重点项目(2014YZD019)
【分类号】:F259.27;F4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远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关系实证研究——以广西为例[J];港口经济;2011年08期

2 施国洪;赵曼;;基于DEA的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9期

3 高晓红;俞海宏;;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与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0期

4 崔晓迪;;基于DEA-GRA双层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效果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23期

5 王春豪;;新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06期

6 计东亚;;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浙江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协调度研究[J];江苏商论;2011年03期

7 王晓艳;;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9年07期

8 黎忠诚;徐磊;段雅丽;樊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北省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09年10期

9 陈健;李廉水;;江苏省地级市制造业排名及国际化研究——基于13个地级市的比较研究[J];阅江学刊;2009年03期

10 王珍珍;陈功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博弈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言;沈玉燕;赵成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2期

2 王珍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时空分异探析——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实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刘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邹筱;张世良;;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综述[J];系统工程;2012年12期

5 王珍珍;李雪莲;;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动因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田刚;贡文伟;梅强;罗建强;朱佳翔;;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关系演化规律及动力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年02期

7 欧伟强;;基于共生网络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孙金秀;林晓炜;;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性研究进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程永伟;龚英;;我国物流业的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张孝琪;龚本刚;孙刚;;芜湖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珏霖;梅笑冬;;八达物流创新物流运营模式的思考与实践[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综合交通与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吴群;;工业园区与物流园区的关联度度量及联动发展模式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3 王珍珍;陈功玉;;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实证检验——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分析[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4 吴群;;工业园区与物流园区的关联度度量及联动发展模式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逄锦荣;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程艳;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赵放;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空间协同集聚及其增长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4 王建华;供应链核心企业演化及导向目标匹配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殷辉;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产学研合作形成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荣;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运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韩锡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3 朱嘉鹏;基于DEA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宁;辽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郭淑娟;陕西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刘银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若干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敏;网络化物流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纪同财;基于二层规划方法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共生优化问题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尤德义;辽宁港口资源整合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杨勇;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延峰;陈艳艳;罗铭;;城市交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年04期

2 朱英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群与地区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3 石忆邵;沪苏浙经济发展的趋异性特征及区域经济一体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9期

4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5 黄丽娟;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我国城市物流园的规划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4年09期

6 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5期

7 陈星光;周晶;朱振涛;;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8 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9 刘琦;;长沙市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邢端生;;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旭;武汉市制造业与物流的关系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张颖;基于SD模型的京津冀地区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刘爽;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物流业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2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3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4 胡楠;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二)[J];中国招标;2004年25期

5 刘瑞,周达;奥运会对北京制造业的影响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6 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7 李承玲,高健,程晓蕾;浅析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和竞争力[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5期

8 汤永林;阎立;冯俊文;;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统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05期

9 李廉水;郑伟;;海峡两岸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分析[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10 南方;;“十一五”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任——创自主品牌[J];机电新产品导报(数控机床市场);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王晓海;张轶慧;;河北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及集成能力提升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8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9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2 林刚;青岛入围“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N];青岛日报;2006年

3 戴吉坤;首届陕西装备制造业总评活动盛大启动[N];陕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磊;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N];贵州日报;2008年

5 高端制造业课题组;关于长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N];协商新报;2008年

6 鞍山市科技信息局 张生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N];鞍山日报 ;2009年

7 记者 陈茗佳;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黄金期”[N];兰州日报;2009年

8 周泓洋;产业转移加速制造业升级[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解佳涛;创新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跃迁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阮继清;加快发展武汉制造业[N];湖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李增欣;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杨琦玮;中国发达地区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蒋雪;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f^;技术演化论视域下装备制造业“装”与“备”关系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吴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侯莹;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增长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3年

7 王宇;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魏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42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742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9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