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床行业进口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本文选题:产品内国际分工 + 企业进口 ; 参考:《经济管理》2014年02期
【摘要】:进口先进的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获得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本文利用中国机床行业微观层面的数据,考察了进口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机床行业存在进口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只有进口强度达到某一门槛之上时,进口才能促进企业层面生产率的改善;进口对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依赖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进口对那些生产率水平较高、学习和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在改变生产率测度方法,以及采用一阶段方法论的情况下,研究结论均表现出较强的稳健性。作为扩展性研究,本文进一步将反映企业累积生产经验的"干中学"引入实证模型,结果显示,尽管机床行业的"干中学"显著促进了微观层面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但是,通过进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更为重要。这意味着,我国机床行业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技术进步尚停留在表面,建立在自主技术进步基础上的"干中学"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Abstract]:Import of advanced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capital goods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developing country enterprises to obtain technology spillover.In this paper, the existence of spillover effect of import technology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data of China machine tool industry at the micro level.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ort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exists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and only when the import intensity reaches a certain threshold, the import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at the enterprise level.The influence of import on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depends on the productivity level of the enterprise, and import has a stronger promoting effect on those enterprises with higher productivity level and stronger learning and absorptive capacity.Under the condition of changing the method of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and adopting one-stage methodolog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strong robustness.As an extended study, this paper further introduces the "dry middle school", which reflects the cumulative production experience of enterprises, into the empiric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dry middle school"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increase of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at the micro level,It is more important to import foreign advanced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enterprises.This means that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ade by China's machine tool industry through it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s still on the surface, and the "dry middle school" effect based on independe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not been fully brought into pla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F426.4;F752.61;F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兵;仉荣;曹亮;;中间品进口会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吗——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2 简泽;;从国家垄断到竞争:中国工业的生产率增长与转轨特征[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1期
3 刘洪钟;齐震;;中国参与全球生产链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4 陈艳莹;鲍宗客;;干中学与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内生性沉没成本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8期
5 简泽;;企业间的生产率差异、资源再配置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J];管理世界;2011年05期
6 简泽;段永瑞;;企业异质性、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J];管理世界;2012年08期
7 王燕梅;简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对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基于中国4个制造业行业的微观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10期
8 张会清;唐海燕;;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9 刘小玄;李双杰;;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的度量和比较及其外生决定因素(2000—2004)[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10 姚志毅;张亚斌;李德阳;;参与国际分工对中国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长期均衡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元泽;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提高了经济效率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浦勇超;王祥;潘祺志;;我国省际能耗强度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3 叶林祥;李实;罗楚亮;;效率工资、租金分享与企业工资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1年03期
4 赖永剑;周建华;;考虑俱乐部异质性的制造业技术效率——基于潜类别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5 赖俊平;;市场竞争程度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分布变化[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6 陈健;;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演进视角的比较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2年02期
7 李菁;;从国有、“三资”工业企业效率差异演变看我国体制转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2期
8 陈静;雷厉;;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4期
9 袁鹏;程施;;中国城市工业环境效率度量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叶林祥;李实;罗楚亮;;行业垄断、所有制与企业工资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唐清泉;卢博科;;上市公司、技术升级与效率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卢博科;唐清泉;;基于松弛投入产出的中国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杨春清;朱卫东;;员工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2012)论文集[C];2012年
4 陈建业;杨晓松;;超低渗岩石渗透率-孔隙度-比储流率联测[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0: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伶俐;公司治理对企业效率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郭炳南;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武磊;融资约束对中国企业实质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杨正林;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赵梦楠;中国煤炭行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孟祺;垂直专业化和中美贸易不平衡[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唐玲;国际外包与生产率[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蒋冰冰;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产业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张唯实;软投入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泊;港口业上市公司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赵艳轲;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3 董新建;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企业技术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陈家雄;效率、技术进步与开发区生产率增长[D];南开大学;2009年
5 王现太;中国工业技术效率研究——基于DEA的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万翠玲;东亚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中国出口技术结构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张润;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变化[D];南京大学;2012年
8 雒明敏;重庆现代服务业生产效率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9 祝东波;重庆工业企业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10 朱其堂;能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4期
2 陈勇兵;仉荣;曹亮;;中间品进口会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吗——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3 赖俊平;张涛;罗长远;;动态干中学、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演进——韩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4 胡昭玲;;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5 陈国宏;郭_";;我国FDI、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6 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1期
7 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9期
8 简泽;;从国家垄断到竞争:中国工业的生产率增长与转轨特征[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1期
9 汤二子;刘海洋;;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基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9期
10 戴翔;张二震;;中间产品进口、出口多样化与贸易顺差——理论模型及对中国的经验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先海,张云帆;我国外贸技术溢出效应的国别差异分析[J];经济经纬;2004年01期
2 符淼;;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04期
3 许培源;;外商在华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制度约束的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4 白洁;;基于吸收能力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12期
5 刘艳;;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16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李有;;不同贸易方式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基于我国1987-200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12期
7 蔡绍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陕西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3年02期
8 李富;;林业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J];林业科技;2007年01期
9 田素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10 韩刚;;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基于技术水平和吸收能力的考察[J];统计教育;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昌林;;技术溢出效应与产业科技竞争力计量模型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丰龙;;制度因素与FDI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转型国家的经验研究[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梦茵;朱新瑞;蔡丽超;;中国影视文化衍生产品和技术溢出效应运用及对策[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6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吕世生;重视技术溢出效应[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2 殷轶良;发展高新产业应数量质量兼顾[N];中国工业报;2007年
3 蔡若愚;信息化任重道远[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4 黄伟;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值得怀疑 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政策有待调整[N];中国工业报;2006年
5 丛亚平;内生基础被削弱 国内企业陷入“囚徒困境”[N];中国工业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刁萃;外商投资新目录最快年内出台[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7 记者 柳桂华;青川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N];广元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田泽永;FDI的资本形成与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周剑;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岳金桂;基于进口与FDI传导机制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陈卓淳;FDI在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隆娟洁;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窦森;基于股权合作的FSFDI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蔡琳;经济转型中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于国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异质型FDI进入与技术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3年
9 杨春;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巧云;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D];江南大学;2008年
2 赵俊;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王佰东;日本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张晓红;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5 苏碧娟;我国进口机械设备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溢出效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兴棒;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叶灵莉;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D];华侨大学;2009年
8 刘永斌;新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D];新疆财经大学;2009年
9 张云帆;中国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10 杨慧燕;基于吸收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60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76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