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广州市跨国制造企业研发模式演变

发布时间:2018-04-21 13:38

  本文选题:跨国资本 + 制造企业 ; 参考:《热带地理》2014年02期


【摘要】:跨国资本对发展中地区创新过程的影响已获得学术界高度关注,但对跨国资本在发展中地区研发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然有限。通过半结构式问卷调研与深入访谈,对广州市跨国制造企业研发模式演变及引致其模式变迁的本土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制造企业研发模式的演变主要表现为本地研发人员比例逐步提高,开始构建包含本地创新主体在内的多渠道技术获取网络;调整新产品发布策略,加大对核心技术的保护;增加对研发资源的投入,"独立"和"辅助"母公司技术研发的职能显化,开始将本土企业纳入创新链条等。市场规模扩张、本土企业技术能力增加导致的市场推力和珠三角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规制是引发跨国资本研发模式演变的主体因素。
[Abstract]:The impact of transnational capital o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in developing regions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by academia,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R & D mod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nsnational capital in developing regions is still limited. Based on the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R & D model of Guangzhou multina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the local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change of R & D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of R & D model of multina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local R & D personnel,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channel technology acquisition network including local innovation agents, and the adjustment of new product release strategies. Increasing the protection of core technology,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R & D resources, "independent" and "auxiliary" parent compan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unctions, starting to bring local enterprises into the innovation chain. The expansion of market scale, the increase of local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ability and the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resour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evolution of transnational capital R & D model.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79,40901090,41101152)
【分类号】:F427;F27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华晟;王缉慈;李鹏飞;李伟;;基于多重动力机制的集群企业迁移及区域影响——以温州灯具企业迁移中山古镇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2 潘峰华;贺灿飞;孙蕾;;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对江苏和浙江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3 刘洪钟;齐震;;中国参与全球生产链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4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中的企业网络研究[J];经济地理;2002年05期

5 江小涓;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研发行为[J];科技导报;2000年09期

6 孙少勤;邱斌;;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FDI的技术溢出渠道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7 张建清;孙元元;;国外技术溢出内生与吸收能力的动态特征——基于系统GMM估计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2年06期

8 梅丽霞;王缉慈;;权力集中化、生产片断化与全球价值链下本土产业的升级[J];人文地理;2009年04期

9 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地理学的视角[J];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10 鲁钊阳;廖杉杉;;FDI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双门槛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燕;;从“总部之争”到“一体化”——以成渝经济区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邢晓燕;李秀义;;从孙子兵法看海峡西岸经济区背景下福建的发展战略[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魏良亮,屠梅曾;西方区域发展理论及对中国区域开发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4 敬采云;;四川和谐村镇建设:经验借鉴和基本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5 何渊;;环渤海地区行政协议的法学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杜玲;;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06期

7 章文光;汪哲伟;;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与区域自主创新互动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安树伟,张崇康;“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9 周小云;;区域协调发展的困境和路径选择[J];商业研究;2006年16期

10 陈晓永;;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区域增长路径的比较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威;跨国公司R&D机构与区域创新系统互动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志花;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陈继扬;科学发展观区域实践探索[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韩恩健;济南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关琳;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黄前东;云南旅游小镇农业产业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项伟;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8 张钦;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政策选择[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9 潘徐恩;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对策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10 牛西平;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其满意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德银;;企业家行为、企业迁移、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政策[J];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2 魏守华;姜宁;吴贵生;;本土技术溢出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检验[J];财经研究;2010年01期

3 曾刚;李英戈;樊杰;;京沪区域创新系统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06年03期

4 刘志彪;产业的市场势力理论及其估计方法[J];当代财经;2002年11期

5 张晓平,刘卫东;全球化、跨国公司投资与地区发展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6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7 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8 李小建,李庆春;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9 顾朝林,刘海泳;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10 童昕,王缉慈;东莞PC相关制造业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演变[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敏;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及研发模式[J];中国药房;2002年07期

2 萧其林;排除三大障碍,提升研发水平——探讨提高重矿机械设备技术水平的研发之路[J];矿山机械;2003年12期

3 吴晓波;陈颖;;基于吸收能力的研发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年11期

4 陈伟;王莉莉;;药物研发模式的转变:转化医学与治疗学的兴起[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6年02期

5 杨越雄;曹陈荣;;中国医疗器械现状分析及今后的发展战略[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7年04期

6 魏晓东;牟援朝;;基于项目管理的两级供应链产品研发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9期

7 华明扬;;民营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08年08期

8 赵洪利;;基于产品创新平台的大型装备系统研发模式研究[J];消费导刊;2009年10期

9 张红明;杨晓燕;余晓勤;;跨国公司绿色产品研发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期

10 童时中;奔向世界级企业的突破口以模块化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MC)[J];电子机械工程;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洪斌;廖文龙;;基于平台化研发模式的高效产品研发[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治;李智;;基于创新能力影响下的企业研发模式选择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奚廷斐;;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和研发现状及发展战略[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蒋皆恢;严壮志;施俊;纳林;;面向中国BOP的医疗产品研发模式[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S.R.B.Allerhelligen;;定量药理学药物研发模式的新进展[A];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庄笑梅;王宝莲;张志伟;张振清;阮金秀;;AGEs裂解剂系列化合物的早期药代预测及候选药物的评价[A];第八次全国药物与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7 于维;高广军;孟祥革;;打破边界 重塑流程 推行设计工艺协同化管理[A];铁路货车制造工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祁锋;;现代汽车企业产品开发管理中标杆车型灰色系统评估与决策模型的应用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祁锋;;现代汽车企业产品开发管理中标杆车型灰色系统评估与决策模型的应用研究[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林;郑明身;;优化研发组织与流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A];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应对危机的现实选择——2009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超;不容忽视的制造企业研发模式[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2 TedAgres邋(美国《华盛顿时报》副主编) 王英;合作致胜[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张明雪 常艳鹏;中西药学结合的研发模式[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通讯员 邓艳玲;七一○所研发模式改革初见成效[N];中国船舶报;2007年

5 王晶;Intel:研发不“私用”[N];中国经营报;2006年

6 孙旭东;我国医药研发依旧薄弱[N];医药经济报;2005年

7 中国医保商会法律综合部主任 许铭;牢控研发模式转型先机[N];医药经济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晓曼 薛原;葛兰素史克创新在华研发模式[N];健康报;2011年

9 理实;中国医药研发路在何方?[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马文方;传情动漫还传递些什么[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葛泽慧;基于研发协作和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间竞合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2 杨克磊;共同研发活动的经济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3 孙彩虹;技术溢出下企业合作研发博弈分析与协同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王英俊;虚拟研发组织的运行及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熊麟;供应商参与合作创新的研发投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太军;我国手机品牌打造的研发模式与实施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智;基于创新能力影响下的企业研发模式选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中秋;我国医药企业研发模式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程瑞雯;基于学习能力的企业间合作研发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焦秀玲;中外研发机构R&D活动的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延秋;企业研发模式选择与合作研发网络动态稳定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朱春峰;企业研发模式选择与自主研发投资决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沈毅;中兴通讯移动网络管理产品发展策略探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张锷;中国汽车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陈永新;电热水壶研发项目管理的精益模式设计[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82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782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f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