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非常规油气蓬勃发展十大动因及对区域油气供需的影响
本文选题:非常规油气 + 北美 ; 参考:《石油学报》2014年05期
【摘要】:为了研究北美非常规油气成功之路的经验,找出可以借鉴、仿效之处,通过分析其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总结出十大动因: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有利的自然条件、先进的开发技术、完整的服务产业、强劲的消费需求、成熟的油气市场、充足的资本投资、完善的行业政策、谨慎的环保态度和共赢的利益分享,并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指标做了分类对比。由于这些因素多属北美地区所特有,在其他地区很难全部实现,故其成功发展之路在其他地区不能照搬只可借鉴。通过分析还得到了其对区域油气供需的影响:1页岩气产量增加使得近年来美国对于进口加拿大天然气的需求降低,导致加拿大天然气产量下降,且由于供给力度加大,美国天然气的出口量与消费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2逐渐增多的LNG出口终端有助于缓解当前"孤岛效应",但短期内难以改变;3美国与加拿大致密油产量增加逐步降低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与对北美外依存度。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ful road of no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in North America, to find out the place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and emulate, through analyzing the key point of its vigorous development, we conclude ten motivations: abundant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favorable natural conditions. Advance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complete service industry, strong consumer demand, mature oil and gas market, adequate capital investment, sound industry policy, cautio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titude and win-win benefit sharing, And with other regions of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to make a 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Because most of these factors are unique to North America and difficult to be fully realized in other regions,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se factors can not be copied in other regions only for refere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oil and gas in the region has also been obtained. The increase in shale gas production in the region has reduced the demand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imported natural gas from Canada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s led to a decline in natural gas production in Canada, and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in supply, U. S. natural gas exports and consumption ratio show a marked increase trend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LNG export terminal can help alleviate the current "island effect," but it is difficult to change the short-term in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of dense oil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gradually decreased. Low U. S. oil external dependence and external dependence on North America.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公司;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08ZX05043-002)资助
【分类号】:F416.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林;王红岩;刘人和;赵群;林英姬;;中国页岩气资源及其勘探潜力分析[J];地质学报;2010年09期
2 邱中建;赵文智;邓松涛;;我国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的发展前景和战略意义[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06期
3 赵文智;董大忠;李建忠;张国生;;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及其在天然气未来发展中的地位[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07期
4 李玉喜;张金川;;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和潜力[J];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03期
5 王南;刘兴元;杜东;雷丹凤;杨晶;;美国和加拿大页岩气产业政策借鉴[J];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09期
6 张大伟;;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与对外合作现状[J];国际石油经济;2013年07期
7 张大伟;;我国页岩气探采与利用路径思考[J];资源导刊;2011年08期
8 李新景;胡素云;程克明;;北美裂缝性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启示[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4期
9 邹才能;董大忠;王社教;李建忠;李新景;王玉满;李登华;程克明;;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年06期
10 贾承造;郑民;张永峰;;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冠民;;济阳坳陷古近系页岩的纹层组合及成因分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徐国盛;徐志星;段亮;袁海锋;张武;;页岩气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刘小平;潘继平;刘东鹰;段宏亮;董清源;董谦;章亚;孙雪娇;;苏北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页岩气勘探前景[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4 罗小平;刘军;徐国盛;马若龙;鲜志尧;徐猛;;湘中拗陷泥盆-石炭系海相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等温吸附性能[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唐新功;胡文宝;苏朱刘;严良俊;;我国南方地区页岩气电磁勘探技术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6 刘双莲;陆黄生;;页岩气测井评价技术特点及评价方法探讨[J];测井技术;2011年02期
7 席境阳;周晓玲;;适用于页岩气藏储量的几种计算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8 梁超;姜在兴;郭岭;杨镱婷;;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沉积特征及页岩气意义[J];断块油气田;2012年01期
9 江怀友;宋新民;安晓璇;齐仁理;孔强;彭仕宓;;世界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10 梁超;姜在兴;郭岭;杨镱婷;;陆棚相黑色泥岩发育特征、沉积演化及页岩气勘探前景——以瓮安永和剖面牛蹄塘组为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率鹏;郭帅;;渤海湾地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现状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2 王莉莎;杜清真;郑榕;陈乔;王森;;页岩含气量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3 杨振鸿;张茂忠;吴沙;董金秀;;渝东南地区页岩气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初探[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4 谭淋耘;;中国页岩气资源类型及展布特征[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5 周军平;;CO_2强化页岩气开采与地质封存的可行性分析[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6 关小旭;范逸轩;汤皓;;页岩气压裂技术新进展及开发建议[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7 孙伟家;符力耘;管西竹;魏伟;;页岩气地震勘探中页岩各向异性的地震模拟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C];2014年
8 罗鹏;吉利明;;陆相页岩气储层特征与潜力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9 妥进才;张明峰;吴陈君;刘艳;陈茹;熊德明;;原位油气藏特征、形成机制及其资源潜力[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油气页岩分布与存储潜能和前景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国胜;白音查干凹陷隐蔽油藏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杨侃;岩石微孔隙中气体吸附、链状分子运移的计算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南京大学;2011年
3 谢红兵;油气资源丰度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白振瑞;遵义—綦江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沉积特征及页岩气评价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高迪;泛三江盆地早白垩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周娉;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评价及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潘树新;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霞;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张雪芬;东营凹陷南部沙河街组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王力娟;含CO_2流体—泥岩相互作用的特征与机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瑜;川西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五段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2 李政;东营凹陷页岩气勘探潜力初步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曾祥亮;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惠娟;基于纳米尺度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吴敏杰;安康地区高煤阶腐泥煤吸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陈琪;沾化凹陷罗家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沉积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朱贺;泥岩裂缝性储层闭合压力及应力敏感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8 王威;中国页岩气资源开发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刘玉婷;中外页岩气评价标准之比较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10 黎建;建南地区上三叠—下侏罗统页岩气勘探潜力和方向[D];长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树根;曾祥亮;黄文明;马文辛;;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王宣龙,李厚裕,冯红霞;利用声波和自然伽马能谱分析泥岩裂缝储层[J];测井技术;1996年06期
3 赵文智;王兆云;汪泽成;王红军;张水昌;王云鹏;赵长毅;苗继军;;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J];沉积学报;2005年04期
4 曾庆辉;钱玲;刘德汉;肖贤明;田辉;申家贵;李贤庆;;富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和油页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与生、排烃意义[J];沉积学报;2006年01期
5 王兆云;赵文智;张水昌;王红军;汪泽成;;深层海相天然气成因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裂解气资源[J];沉积学报;2009年01期
6 邹才能;赵政璋;杨华;付金华;朱如凯;袁选俊;王岚;;陆相湖盆深水砂质碎屑流成因机制与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9年06期
7 杨华;窦伟坦;刘显阳;张才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沉积相分析[J];沉积学报;2010年02期
8 张功成;朱伟林;米立军;张厚和;梁建设;屈红军;;“源热共控论”:来自南海海域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带有序分布的新认识[J];沉积学报;2010年05期
9 付锁堂;邓秀芹;庞锦莲;;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厚层砂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J];沉积学报;2010年06期
10 慕小水,苑晓荣,贾贻芳,刘广东,张德浩;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特点[J];断块油气田;200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玉峰;[N];中国石化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抗;;中美非常规油气概念差异及启示[J];中国石油企业;2012年Z1期
2 姜福庆;章音;包e,
本文编号:1789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78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