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业竞合条件及策略研究
本文选题:装备制造业 + 竞合条件 ; 参考:《理论探讨》2014年05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制造、大批量定制生产成为生产方式的主流,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合作与竞争环境趋于复杂化,竞合已成为企业产品创新、开拓市场、获得必须资源的重要途径。由于装备制造业具有配套性、高关联性等特点,竞合条件应包括同时具有互补性与共享性、较大产业规模、可信契约约束、企业间共性技术普及、相似管理模式等多方面。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度低、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的问题,应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竞合目标,对竞合伙伴选择采用高准入低退出原则,兼顾竞合短期与长期利益,有选择的与竞合伙伴知识协同,对竞合进行政府联动监督。
[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mass customization producti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of ou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end to be complicated.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enterprises to innovate their products, open up markets and obtain necessary resources. Because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ching and high relevance, the conditions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should include complementarity and sharing, large scale of industry, constraint of credible contract, popularization of common technology among enterprises, similar management mode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and low end of industrial chain in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goal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innovation as the core, adopt the principle of high entry and low exit to select competitive partners, and take into account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interests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Sele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competing partners to supervise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7137306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竞合理论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模式研究”(10YJC79002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竞合视角下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机理与路径研究”(20110491099) 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项目“基于竞合的黑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模式研究”(LBH-Z1011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42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饶志明;;企业战略分析的协同演化整合范式及应用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靖;丁杰;;企业自建物流网络协同路径与结构演化规律研究——基于苏宁电器和宅急送的双案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谢涛;伍国勇;;交叉产业及其拓展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11期
3 马光秋;;专业化分工、企业网络与模块化生产[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12期
4 郑胜华;袁雯静;;联盟网络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7期
5 林春培;张振刚;;过程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组成与结构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燕妮;汽车核心企业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路平;上海风电产业创新网络空间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2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3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4 胡楠;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二)[J];中国招标;2004年25期
5 刘瑞,周达;奥运会对北京制造业的影响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6 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7 李承玲,高健,程晓蕾;浅析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和竞争力[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5期
8 汤永林;阎立;冯俊文;;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统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05期
9 李廉水;郑伟;;海峡两岸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分析[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10 南方;;“十一五”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任——创自主品牌[J];机电新产品导报(数控机床市场);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2 林刚;青岛入围“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N];青岛日报;2006年
3 戴吉坤;首届陕西装备制造业总评活动盛大启动[N];陕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磊;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N];贵州日报;2008年
5 高端制造业课题组;关于长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N];协商新报;2008年
6 鞍山市科技信息局 张生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N];鞍山日报 ;2009年
7 记者 陈茗佳;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黄金期”[N];兰州日报;2009年
8 周泓洋;产业转移加速制造业升级[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解佳涛;创新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跃迁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阮继清;加快发展武汉制造业[N];湖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李增欣;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杨琦玮;中国发达地区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蒋雪;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f^;技术演化论视域下装备制造业“装”与“备”关系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吴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侯莹;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增长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3年
7 王宇;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魏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71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87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