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中国碳排放与能源消费关系实证研究——基于VEC模型

发布时间:2018-05-14 18:04

  本文选题:碳排放 + 能源消费 ; 参考:《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年19期


【摘要】:中国碳减排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碳排放与能源消费关系有助于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选取1953-2008年中国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对中国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能源消费增加1%,碳排放将增加0.9646%,即碳排放对能源消费的长期弹性为0.9646.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来看,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具有动态调整机制.非均衡误差项的存在,能够保证两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表明: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互为双向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模型的动态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降低能源消费和减少碳排放对策.
[Abstract]:The issu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world.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s helpful to achieve the 2020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Based on the data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from 1953 to 2008,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by using cointegration theory,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s) and 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s by 1 and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 by 0.9646, that is, the long-term elasticity of carbon emissions to energy consumption is 0.9646. From the short-term error correction model, there is a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The existence of non-equilibrium error term can ensure the existence of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ranger causality study shows that: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s a two-way causal relationship.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are analyzed by impulse function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measure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统计局项目(2013LY040) 江苏省社科联学会部项目(13SXH-078)
【分类号】:F426.2;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2 方精云;王少鹏;岳超;朱江玲;郭兆迪;贺灿飞;唐志尧;;“八国集团”2009意大利峰会减排目标下的全球碳排放情景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10期

3 范晓;;巴西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3期

4 Toufiq A.Siddiqi;罗天祥;;亚洲化石燃料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的看法[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6年04期

5 ;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J];世界环境;2007年02期

6 牛叔文;丁永霞;李怡欣;罗光华;牛云翥;;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分析——基于亚太八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矫玲玲;王庆余;唐凯;任丽;金磊;;哈尔滨降水变化与厄尔尼诺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2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朱勤;;碳减排经济手段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3 刘颖;任燕燕;;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徐盛荣,殷桂芝,潘华盛;黑龙江省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策[J];北方环境;2003年03期

5 葛庆龙,周坤,吴兴法;大连市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初步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4期

6 邹尚伟;刘颖;;中国气候状况及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措施[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6期

7 朱江玲;岳超;王少鹏;方精云;;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王少鹏;朱江玲;岳超;方精云;;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9 覃华平;;欧盟航空减排交易体制(EU ETS)探析——兼论国际航空减排路径[J];比较法研究;2011年06期

10 王永明;;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祚伶;丁仲礼;;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研究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胜利;金鑫;黄文明;曹志军;;反刍动物生产与碳减排措施[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盛绍学;;浅谈气象部门在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用服务中的作用[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农业与气候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西社;王维;王斌生;;气候变化对咸阳市水资源的影响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赵西社;王维;王斌生;;气候变化对咸阳市水资源的影响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7 郭小哲;;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综合模型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8 高新星;赵立欣;;规模化猪场甲烷排放通量测量与分析[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姜海如;郑治斌;;气象与经济关系探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经济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任永建;刘敏;肖莺;孙善磊;;近45年来湖北省极端高温事件及其对区域增温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穆振侠;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鲍颖;全球碳循环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刘延惠;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王富平;低碳城镇发展及其规划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佩佩;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贺旭东;万木林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碳库及其呼吸通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张云;绿色信贷对我国环境质量改进效应的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邵咪咪;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的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晶晶;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林守yN;崇明湿地碳源汇信息共享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怡欣;基于终端消费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2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2050年大气CO_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8期

3 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4 蔡f ;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5 刘金全;郑挺国;宋涛;;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线性和非线性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年02期

6 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年08期

7 汪旭晖;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2 迟远英;牛东晓;沈滢;刘志;;基于协整的影响我国碳排放因素的模型研究[J];华东电力;2010年05期

3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4 王磊;;英国碳排放征税好处多?[J];中国报道;2010年07期

5 向佳;;新疆参与碳排放贸易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3期

6 王家玮;伊藤敏子;;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发展路径之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莫大喜;常凯;;欧盟碳排放价格波动的动因剖析[J];特区经济;2011年06期

8 李正辉;崔衍安;;中国碳排放演化特征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11期

9 戚婷婷;;碳排放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1年19期

10 田云;李波;张俊飚;;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1888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888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e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