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制造业 + 集聚 ; 参考:《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10期
【摘要】:以2004~2013年为研究时间段,以我国21个两位制造业行业为研究对象,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特点,阐述了制造行业不同产业间的地区因素差异,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和产业转移背景下,认为应处理好制造产业的集聚发展,合理分配政府职能,进一步为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基础,以推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Abstract]:Taking 2004- 2013 as the research period, taking 21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ynthes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literature, constructs the econometric model,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ime and spac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the different industries of our country'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ctu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gional factor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ould be handled well and government functions should be rationally distributed. To further provide a good basi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o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效应》(11CJL064)
【分类号】:F4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蒋兰陵;;FDI与中国制造业配套产业链升级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2 张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3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4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5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6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7 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J];南方经济;2011年06期
8 赵儒煜;石美生;;我国制造业集聚转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3年12期
9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地理集中的时空特征分析——以中国28个两位数制造业为例[J];统计研究;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钊;;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3 陈跃刚;吴艳;;都市圈产业组织形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王宏顺;贾少萌;;财政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5 王福君;安甜甜;;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对策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郭静;;安徽博望、高沟两地产业集群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7 孙金钜;;“小产业,大集聚”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基于江苏盐城市盐都区的调研[J];北方经济;2009年14期
8 李晓敏;;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最新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9 高永祥;;国际分工演化与我国地区专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10 于正东;;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兰陵;;FDI与中国制造业配套产业链升级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2 贺灿飞;潘峰华;;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3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4 贺灿飞;潘峰华;孙蕾;;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5 贺灿飞;朱彦刚;朱晟君;;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6 贺灿飞;谢秀珍;潘峰华;;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7 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城市产业增长研究:基于动态外部性与经济转型视角[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8 王洛林,江小涓,卢圣亮;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上)——以全球500强在华投资项目为主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4期
9 张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10 黄赜琳;王敬云;;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庆明;杨琴;;无锡高职教育与制造业发展适应性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柏昊;杨善林;钟金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评价模型及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甄峰;赵彦云;;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2007年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年07期
4 刘丹丹;刘慧;;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制造业产业安全度研究[J];价格月刊;2010年01期
5 张先荣;;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安徽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年10期
6 刘永康;;中国—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年28期
7 吕延方;王冬;;承接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1998~2007年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11期
8 叶得明;;分工视角下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问题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35期
9 明娟;;安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雷鹏;;上海经济增长与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统计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杰;杨永春;;转型期成都城市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动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韩云;吕海艳;;发达地区外资制造业增长战略研究——基于苏州的实证分析[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3 张前程;;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5 高敬峰;;金融危机下山东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探讨[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6 吴先华;;气象因素对我国典型制造产业的影响程度及机理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经济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刘莉;;拖拉机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透析[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吴先华;李廉水;曹玲;马廷淮;;气象因素异常指数对我国典型制造产业的影响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马国霞;石敏俊;;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玲香;制造业产业安全暗存隐忧[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2 隗晨雪;与央企“联姻” 打造高端制造业新区[N];北京社区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司建楠;增强发展后劲 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N];中国工业报;2010年
4 李文溥 郑建清 林金霞;制造业劳动报酬合理提高不会影响产业竞争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陈春艳;向制造业产业链高增值区推进[N];解放日报;2003年
6 王志民、杨锦宏、主任记者 张爱桐;新材料及制造业产业成凌南经济增长点[N];锦州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廖庆凌;改造提升制造业,路怎么走?[N];广西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李刚 通讯员 李江;瞄准“国际级” 青岛重构制造业体系[N];中国工业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郑鸣鸣;制造业仍是推动经济最主要力量 R&D比例严重偏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10 本报特派记者 董国勋 丁雷 刘星;王亮代表:认真对待人民的每一份信任[N];大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菁;我国制造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收敛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彭华;战后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演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3 朱磊;浙江制造业产业成长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张卉;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复旦大学;2007年
5 王科唯;中日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6 周红梅;网络组织及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陈怡;对外开放对中国制造业行业间工资差距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张敏;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协同机理与动力模式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毛海丹;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10 覃一冬;集聚、增长与福利:理论和实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倩;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山东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2 陈佳;我国房地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牛恬静;广东省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效益的实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4 陈进栋;交通引导下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郭亮;生态演化理论视角下的制造业集群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6 仇健勇;我国省际制造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7 熊国宝;制造业集聚的城市化效应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张岚;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刘丹丹;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分析与估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李玉丽;服务外包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893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89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