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生产工具
本文选题:生产工具 + 机器 ; 参考:《理论与改革》2014年06期
【摘要】:"四机系统"不能解释当代生产工具。当代生产工具的性质是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特点是模拟人的智能,形式是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及其两种基本形式。机器是代替人的技能的"替人装置",而当代生产工具是模拟人的智能的"类人装置"。人工智能是人与劳动工具从分离到融合的转折点。生产工具的基本形式的变化,表示机器时代的终结和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时代的到来。这两个时代转变的特殊意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终结。掌握和运用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的知识劳动者与该体系的不可分性,表明知识劳动者获得了一种新的历史地位,从而出现了威胁资本统治的新的历史条件。
[Abstract]:The four-machine system cannot explain the contemporary tools of production. The nature of modern production tools is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imulation of human intelligence, the form of intelligent automation production system and its two basic forms. Machines are "human devices" that replace human skills, while modern production tools are humanoid devices that mimic human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the turning point from separation to integration of human and labor tools. The change of the basic form of production means the end of the machine age and the arrival of the age of intelligent automation production system.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two times is the end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The inseparability of the knowledge workers who master and use the intelligent automatic production system indicates that the knowledge workers have acquired a new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thus a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 threatening the rule of capital has emerged.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分类号】:F41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健;制造业与现代化[J];中国表面工程;2002年04期
2 熊建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才智;2009年01期
3 康兰波;论人工智能的哲学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俞萍;;人工智能发展预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10期
5 陈伟兵;;现场总线及其实际应用探讨[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9年03期
6 黄永安;熊蔡华;熊有伦;;智能机器人与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际学术动态;2009年04期
7 王啸东;;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J];电气时代;2011年06期
8 Б.凯德洛夫 ,双木;马克思与科学技术革命[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07期
9 孙英飞;罗爱华;;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12期
10 王丽慧;;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J];兰州学刊;2007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翥,石侃;挑战与对策:网络社会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邱泽奇;隔代无仇:布波文化融合的社会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仰海峰;全球化与资本的空间布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管先海;;档案馆面临的技术困境及其对策思考[J];北京档案;2007年08期
5 周庆山;;基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整合构建的文献交流思想述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01期
6 刘云杉;;从“人力资本”到“公民生活”——乌尔里希·贝克《美丽的工作新世界》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7 马维娜;文化再制中的教育公平——在现实与虚拟中跃迁的教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杨聪;;网络符号文化主体与客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吴明红;;论网络明星现象及其成因[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王保臣;杨艳萍;;曼纽尔·卡斯特研究述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叶育成;;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次区域协调规划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谢天武;;互联网视域中政党形象的建构与传播[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6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7 肖亦卓;;世界城市内涵及形成的讨论[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高莹;李季;;数字时代虚拟环境下的“场所”新解[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桥康;特殊应用的多维力/力矩传感器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5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黄业雷;网络社会视阈下虚拟领导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滕学志;自主水下机器人能源与动力系统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敏;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公司财务战略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郭乙廷;“人肉搜索”涉及的道德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典璋;网络背景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唐芳;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公共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林;工业机器人技术概述与前瞻[J];兵工自动化;2004年04期
2 熊建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才智;2009年01期
3 孙华,陈俊风,吴林;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J];传感器技术;2003年09期
4 林德山;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矛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01期
5 李穗平;;军用机器人的发展及其应用[J];电子工程师;2007年05期
6 张杨林;;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及发展趋势[J];大众科技;2006年06期
7 宋健;工程技术百年颂[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03期
8 王握文;世界机器人发展历程[J];国防科技;2001年01期
9 黄政艳;;焊接机器人的应用现状与技术展望[J];装备制造技术;2007年03期
10 夏鲲;徐涛;李静锋;孔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8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肖一然;[N];解放军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剑飞;机器人视觉标定及离线编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新刚;弧焊机器人结构设计与运动学、轨迹规划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刘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添;邓晓丹;;刍议中国当代生产伦理思想的建构原则与要点[J];商业时代;2012年29期
2 张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丰富内涵[J];现代企业;1995年10期
3 李淑萍 ,栾福茂;试析科技与劳动者的相互关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4 张帆;;满族习俗中的民族文化[J];满族研究;2006年02期
5 陈伟;马一博;;低碳经济结构论略[J];北方论丛;2012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894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89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