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碳排放绩效地区差异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本文选题:电力行业 + 碳排放绩效 ; 参考:《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11期
【摘要】:在全要素概念框架下,基于环境DEA技术构建碳排放绩效指数,运用窗口数据对我国30个省区2003~2012年间电力行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相对较低,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且存在区域不平衡,呈现东部、东北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碳排放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效率较低的省区则主要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空间相关分析来看,样本期间各省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全局Moran's I值均显著为正,表明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局域空间自相关指数的测算进一步印证了电力行业碳排放绩效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In the framework of all-factor concept,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index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environmental DEA technology, and the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is measured by using window data from 2003 to 2012 in 30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in power industry in China is analyzed empir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 is relatively low in China's power industry, the overall trend is fluctuating, and there is regional imbalance, which is decreasing from the east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provinces with higher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in the east, while the less efficient provinc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From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overall Moran's I value of the power industry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in the sample period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dicating that the power industry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shows a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there is a clear spatial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measurement of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ex further confirms the disequilibrium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in power industr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
【分类号】:X773;F426.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2 李园;张传平;谢晓慧;;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工业分行业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8期
3 李陶;陈林菊;范英;;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我国省区碳强度减排配额研究[J];管理评论;2010年06期
4 杜慧滨;王洋洋;;中国区域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及收敛性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2 王群伟;周德群;周鹏;;中国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考虑非期望产出共同前沿函数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9期
3 公维凤;周德群;王传会;;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与碳强度约束下经济增长优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4 孙耀华;仲伟周;庆东瑞;;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3期
5 屈小娥;;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6 卢现祥;张翼;;政府职能转变与企业二氧化碳减排动力[J];当代财经;2011年05期
7 杨骞;刘华军;;中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基于1995-2009年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2年02期
8 金艳鸣;;我国各省电力工业碳排放现状与趋势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10期
9 卢现祥;许晶;;工业企业结构差异与CO_2排放强度实证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王锋;冯根福;;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锋;中国能源效率及能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冰;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储备体系构建与LNG中继站建设[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姚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任海芝;环境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7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8 许士春;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9 范允奇;我国碳税效应、最优税率和配置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10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技术效率与生产率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彭良燕;我国各地区不同环境规制下的规制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4 郭晓丹;基于环境DEA方法的碳减排绩效评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张欣;基于政府调控视角的省级区域低碳经济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余建清;广东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地域差异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7 程施;中国工业部门二氧化碳减排成本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陈艺宏;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9 赵耀昌;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有鑫;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内涵CO_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现祥;张翼;;“政府—社会”分权与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治理——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6期
2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3 解垩;;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4 刘占成;王安建;于汶加;李铭;;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J];地球学报;2010年05期
5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6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7 何小钢;张耀辉;;中国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CKC重组效应——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8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9 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10 李继峰;张阿玲;;混合式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构建方法论[J];系统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1938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938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