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微观测量

发布时间:2018-07-17 17:00
【摘要】:判断我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策略成效如何,可以通过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予以回答。为了克服传统(宏观)方法估计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不足,本文从微观角度,利用汽车企业数据完成了对汽车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法、OlleyPakes法与LevinsohnPetrin法等多种方法的横向比较,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结果显示,1999-2007年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细分为各控股类型、各子行业研究亦是如此;国有控股汽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低于非国有控股汽车企业,但由于上升较快,逐步与非国有控股企业趋同。由此说明,"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已取得实效,汽车产业正从"引进—吸收—消化"向"创新—超越"转型,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构筑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Abstract]:To judg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rategy of "exchanging market for technology" in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can be answered by measuring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industr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macroscopic)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data of automobile enterprises to complete the measurement of TFP. By comparing the Olley Pakes method with Lev3# hnPetrin method, a more consistent conclusion is drawn.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99 to 2007,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hina has been obviously improved, which is subdivided into various holding types, and so is the research of each sub-industry, and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state-owned holding automobile enterprises is lower than that of non-state-owned holding automobile enterprises. But as a result of rising faster, gradually converge with non-state-controlled enterprises. This shows that 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 strategy has achieved practical results, and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transforming from "importing, absorbing and digesting" to "innovation-surpassing" and continuing to strengthe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automobiles has become the main path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710031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7130306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790268)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编号:GD13YYJ04)的支持
【分类号】:F426.4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今 ,黄永和 ,时间 ,吴松泉;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5年02期

2 吴献金;陈晓乐;;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3期

3 王连芬;张少杰;;我国汽车产业区域间规模与效率的因子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4 陈建国,张宇贤;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12期

5 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6 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J];经济学(季刊);2012年02期

7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8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9 余淼杰;;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0年12期

10 邹建华;关于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探讨——以汽车制造业为中心[J];日本学刊;199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昕;徐家源;;我国钢铁行业政府投资的经济效益研究——基于资本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胡晓鹏;三次产业速度、结构的分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李鲁欣;李玉江;;基于SPSS对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08期

4 辛振国;;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J];商业研究;2006年03期

5 周靖;;论高速公路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6年03期

6 刘海洋;孔祥贞;;异质性生产率、货款回收与中国企业出口[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7 周晔;;我国汽车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比较[J];汽车工业研究;2010年02期

8 付保宗;;关于汽车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综述[J];汽车工业研究;2011年10期

9 吴姣,廖楠;对进口配额取消后的中国汽车工业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10 刘昀;;内生增长理论及其对财政政策的影响[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肖文海;;国有部门改革、劳动力市场障碍与自我就业:理论与经验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叶林祥;;非国有经济的成长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7 崔玉平;;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价值[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8 蔡文伯;王冬梅;;新疆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余典范;;适宜技术、制度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10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6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陈敏;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谢沛善;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杨惠惠;云南省州市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刘明;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孙恺;基于供需平衡的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定[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朱琳;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研究分析及政策建议[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路巍;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吴双;金融发展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马利军;产权、政府、开放: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三大体制因素[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业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争鸣与评价[J];汽车工业研究;2005年02期

2 王今 ,黄永和 ,时间 ,吴松泉;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5年02期

3 石昶;刘瑞;;中国汽车制造业效率的经验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10期

4 白雪洁;戴小辉;;基于DEA模型的中国主要轿车企业生产效率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10期

5 李培;;中国城市经济运行的特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5期

6 李春顶;尹翔硕;;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财贸经济;2009年11期

7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8 庞瑞芝;;经济转型期间中国工业增长与全要素能源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3期

9 亓朋;许和连;艾洪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4期

10 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保民;;着力创新:实现汽车产业后发优势[J];时代汽车;2005年11期

2 古雁;万里;;关于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及政策导向的思考[J];上海汽车;2006年09期

3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西安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J];西安市人民政府公报;2007年07期

4 何人民;胡燕;李一萍;;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城——访武汉市副市长孙亚[J];时代汽车;2007年09期

5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西安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J];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2007年63期

6 ;九大重点行业数字地图之二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地图[J];领导决策信息;2009年03期

7 ;关于修订《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意见和建议[J];中国汽车界;2009年10期

8 步雯;;汽车产业发展高峰年会移师东莞长安镇[J];运输经理世界;2009年11期

9 褚晓亮;;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大”短板[J];w,

本文编号:2130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130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e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