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的石墨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iner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analyze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phit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new low-carbon economy, and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idea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phite industry from the three angles of development power and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degree. From three aspects: frequency index selec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low-carbon economy perspective supplement, finally build a low-carbon economy perspective graphite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multi-level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weight membership degree are put forward. This research fills up the blan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e index system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phite industry,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cho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graphite industry.
【作者单位】: 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低碳经济下黑龙江省石墨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资助(编号:12B026)
【分类号】:F426.1;F4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潘长良,程赐胜;矿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2 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2期
3 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2期
4 邵超峰;鞠美庭;;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年10期
5 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1期
6 余敬,俞良蒂;矿产资源可持续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统计与决策;2002年01期
7 阳玉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2年16期
8 杨灿;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吴仲雄;高清平;;矿产资源可持续力评价研究[J];中国矿业;2007年07期
10 吴仲雄;高清平;;广西矿产资源可持续力评价研究[J];中国矿业;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波;;林业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评价——以西南地区5省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2 姚远;;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3 张亨利;;论企业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 王怡;;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国低碳经济复杂系统综合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5 贺正楚;张训;;电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及实例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6 胡芳;李树丞;李林;;低碳经济模式下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估模型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7 阮洪;;低碳经济影响下国际经济法的变革[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陈峗;陈志斌;;低碳经济离我们有多远:管理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3期
9 路立;田野;张良;刘颖;;天津城市规划低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11年S1期
10 王爱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田野;路立;张良;刘颖;;城市规划低碳化指标研究——以天津城市低碳化发展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梁文静;杨正勇;;淡水养殖业循环经济:基于上海青浦的实证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3 王爱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4 侯依玲;谈建国;刘校辰;吴蔚;马京津;;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5 王盼盼;;低碳消费相关热点的研究综述[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6 吕陈;;城市低碳化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沿岸28个地级城市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C];2012年
7 张宏武;兰梓睿;;天津低碳消费模式发展的路径选择[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8 赵丰年;张永庆;;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有绪;陈秋华;;休闲农业低碳园区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构建探讨[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龙;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荣生;低碳经济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晓彤;中国低碳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骆旭添;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李向明;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山地型旅游区生态健康诊断与调控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8 张喜武;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保障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3年
9 张金学;鸡西矿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10 高瑞馨;林口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居旦木·努尔买买提;伊宁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占成;基于循环经济的矿业低碳经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郅西娟;低碳经济下的财政政策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5 张琪;低碳经济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健;基于LEAP模型的长春市城市客运交通低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祚江;东北地区工业低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淑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策略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低碳经济指数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2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1期
3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4 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年02期
5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12期
6 李双成;赵志强;王仰麟;;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7 张大伟;;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初探[J];非金属矿;2008年05期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张玉台;刘世锦;周宏春;;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08期
9 倪少凯;7种确定评估指标权重方法的比较[J];华南预防医学;2002年06期
10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浚;矿区可持续发展中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J];煤;1999年03期
2 李书涛;;南坪快速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3 陈懿;杨昌明;王艳平;;资源型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金属矿山;2007年12期
4 徐田伟;;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规划矿区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年04期
5 赵俊兰;陈可仁;;边坡变形失稳影响因素分析及GIS评价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9年10期
6 梅海;张纪勋;;兰州市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年02期
7 敖浩翔;况明生;刘晶;;基于GIS的泥石流发生域危险性评价——以大寨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3期
8 孙艳伟;魏晓妹;毕文涛;;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机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02期
9 罗晓玲;颜纯文;;地质技术装备现代化评价体系初探[J];地质装备;2010年01期
10 任家强;汪景宽;杨晓波;董颖;于成广;;辽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玉玉;;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何政伟;黄润秋;许向宁;赵银兵;吴柏清;许辉熙;张雪峰;张瑞英;;金沙江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其对梯级水电站工程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闫勇;;基于GIS的矿井地质灾害评价分析模型研究[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4 袁道先;;岩溶含水层与水资源[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5 张伟;龙如银;;煤矿区自然环境污染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探讨[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6 李浮萍;文志刚;唐友军;;渤中凹陷下第三系气源岩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杨志远;张泓;李恒堂;李建武;晋香兰;;新疆煤炭资源现状与综合评价关键问题[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8 杨宗佶;乔建平;何思明;;典型滑坡危险度评价研究[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李生明;蒋树芳;;基于GIS的喀斯特土地退化态势分析与灾害风险评价——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光辉;申建梅;聂振龙;王金哲;严明疆;郝明亮;;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熊和生;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研究项目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孟凡君;躁动的西部地层[N];中国矿业报;2007年
3 孙婧;巩固整顿成果需要制度保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侯华丽;矿产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趋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吉兆宁 刘全民 董书革;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6 张秋利 郑川伟;中金岭南凡口矿顺利通过清洁生产评审[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瑞英;3S技术支持下的九寨沟核心景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及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姜纪沂;地下水环境健康理论与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3 章程;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关系[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4 陈超;基于GIS的第四系地下水资源价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方樟;松原市龙坑水源地水量水质演化特征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建平;双高矿区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预警理论与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7 陈江;基于多指标体系的呼和浩特平原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8 李昱岩;蒙俄和黑龙江矿产资源优势比较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史波;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与应急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刘怀忠;煤矿开采对矿区地下水系统扰动的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海军;下辽河平原地下水脆弱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立丽;村镇应急服务中地震监测技术的评价与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李晓聪;趋势面分析法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4 黄栋;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脆弱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春玲;吉林西部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D];吉林大学;2007年
6 刘中培;大连市地下储水空间雨洪资源利用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魏海霞;滇西红层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8 孙艳伟;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系统脆弱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刘仁涛;三江平原地下水脆弱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10 张海娇;曲靖城市应急地下水源地评价与优选[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32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23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