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西省工业发展与碳排放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02 07:40
【摘要】:通过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产出规模、人口效应等五个方面对江西省2004~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同时运用Tapio模型对江西十大产业部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分析二氧化碳变化对于经济发展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江西省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其中以能源产业最为明显,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仍低于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各工业部门低碳发展虽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处于发展程度较低的不稳定状态,因此江西省工业要实现低碳发展的绝对减排仍存在一定压力。
[Abstract]:Based on the energy structure, energy intens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output scale and population ef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2. At the same time, the Tapio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data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of ten major industrial sectors in Jiangxi Province, which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sensitivity of carbon dioxide change to the cha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xi Province,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 year by year, among which the energy industry is the most obvious, and the decline rate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s still low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dded value. Although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dustrial sector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t is still in the unstable state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re is still some pressure to achieve absolute emission reduction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部地区低碳产业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JJD179003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F427;X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主春杰;马忠玉;王灿;刘子刚;;中国能源消费导致的CO_2排放量的差异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海琴;李进;安洪光;魏庆朝;田秀君;陈蕊;;火力发电企业CO_2排放量和减排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王俊松;贺灿飞;;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_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3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徐玲琳;;闽台能源消费变化与驱动力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6期

4 刘洪久;胡彦蓉;Robert Rieg;马卫民;;基于LMDI模型的CO_2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4期

5 方恺;沈万斌;董德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对吉林省能源足迹的影响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3年01期

6 李旭;范跃新;钟小剑;郭剑芬;杨智杰;杨玉盛;;1978—2010年福建省CO_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3年01期

7 程叶青;王哲野;张守志;叶信岳;姜会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J];地理学报;2013年10期

8 Jinxue Ding;Fengjun Jin;Yuejiao Li;Jiao'e Wang;;Analysis of transporta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its potential for reduction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年01期

9 孙作人;周德群;周鹏;;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的IPDA模型与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3年08期

10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刘泉;于晓菡;;我国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演变特征及产业间差异性[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2 Xiawei Liao;Tokuhisa YOSHIDA;;Japan and China's Energy-related CO_2 Emissions: What can China learn from Japan?[A];第五届全国计算机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孙瑞红;叶欣梁;吴明远;;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碳足迹评价与生态补偿研究[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张焕波;齐晔;;1992-2002年中国生产性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基于I-O的结构分解分析[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蔡伟光;中国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王群伟;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7 张明;基于指数分解的我国能源相关CO_2排放及交通能耗分析与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胡予红;煤炭消费预测与温室气体减排途径和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英;现代居住环境中生态住宅评价探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能源消费[D];暨南大学;2011年

4 周志;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罗胜;石化行业碳排放强度估算与减排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刘甲庆;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张童;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杨玉含;2000-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艺宏;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10 潘艳如;工业污染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去年全球碳排放市场交易规模增长一倍[J];节能与环保;2009年06期

2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3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5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6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7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8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9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10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2432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432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8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