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天津市能源回弹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4 14:19
【摘要】:针对天津市1997-2011年的能源利用状况,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和C-D生产函数法,建立能源回弹效应模型,测算天津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而对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天津市能源回弹效应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在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应当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运用政府管制、能源价格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费来控制能源回弹效应,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Abstract]:......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
【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战略性新兴技术辨识与天津市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2ZLZLZF06300)
【分类号】:F224;F40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宋旭光;席玮;;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资源回弹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0期

2 王群伟;周德群;;能源回弹效应测算的改进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8年05期

3 陈燕;;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数据为例[J];经济问题;2011年02期

4 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5 屈小娥;;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分解——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6 刘井建;梁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评析结果——技术变动的新诠释[J];运筹与管理;2010年01期

7 刘源远;刘凤朝;;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能源消费反弹效应——使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资源科学;2008年09期

8 查冬兰;周德群;;为什么提高能源效率没有减少能源消费——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研究评述[J];管理评论;2012年01期

9 崔文田,高宇,张博;Malmquist指数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比较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婷;罗剑朝;;农村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Panel数据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2 周燕;蔡宏波;;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1996-2007[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王勇;纪熠;;中国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生产效率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4 江春;吴磊;滕芸;;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2000-2008[J];财经科学;2010年07期

5 宋旭光;席玮;;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资源回弹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0期

6 浦勇超;王祥;潘祺志;;我国省际能耗强度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7 宣烨;周绍东;;技术创新、回报效应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8 董丽霞;;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省际数据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12期

9 庞瑞芝;;中国省际工业增长模式与提升路径分析——基于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林民书;杨治国;;国外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进展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录堂;薛继亮;;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构成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panel数据的实证研究[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2 官建成;陈凯华;;中国省域研发生产前沿绩效的测度框架——基于SBM-DEA/RD-Malmquist的实证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4 齐亚伟;陶长琪;;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分析——基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元龙;能源环境政策的增长、就业和减排效应:基于CGE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董锋;中国能源效率及能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高常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徐键辉;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及其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荣爱兴;辽宁省城镇社会救助资金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立委;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互推效应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7 宋文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8 魏芳兰;在华外资零售业的知识溢出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端瑞东;我国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晓妹;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演变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2 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资本、R&D与中国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3 周勇;李廉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4 林民书;杨治国;;国外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进展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5 李光金;孙林;张建辉;;基于定向技术距离函数的收益Malmquist指数[J];系统工程;2006年03期

6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11期

7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8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9 王群伟;周德群;;能源回弹效应测算的改进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8年05期

10 王青;顾晓薇;郑友毅;;中国环境载荷与环境减压分析[J];环境科学;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维华;生产率的绿色内涵[D];复旦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家诚;综合协调 平衡供需——“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发展设想[J];中国石油;2002年03期

2 曹伟;能源宪章与中国[J];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10期

3 戴武堂;中俄能源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马驰 ,高昌林 ,吕永波;能源研发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4期

5 陈志恒,金京淑;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

6 邓郁松;能源市场运行中的6大矛盾与对策[J];深圳特区科技;2005年Z4期

7 朱成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能源的发展[J];节能;2006年02期

8 聂春雷;孙钰;;“十一五”能源发展的绿色走向[J];环境保护;2006年03期

9 查道炯;;能源依赖进口不可怕[J];世界知识;2006年09期

10 张明慧;李永峰;;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谭红梅;能源保险:期待东风扶上马[N];中国矿业报;2006年

2 戚燕凌 郑金发;揭开土耳其能源面纱[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金言;拓宽能源学研究新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陶社兰;熊光楷:“中国能源威胁论”站不住脚[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经济学中的“能源”[N];中国财经报;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史丹;深入能源体制改革 加强薄弱环节建设[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白明辉 陶思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N];国家电网报;2011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许勤华;中加能源合作迎来春天?[N];中国能源报;2012年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在中欧高层能源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2年

10 英国《经济学人》 赵清 译;英国能源议案招致民众不满[N];中国石化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2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伍福佐;能源消费国家间的能源国际合作:一种博弈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庞丽;经济增长中能源政策的计算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建云;东北亚能源合作中的美国因素探析[D];暨南大学;2007年

2 Akulova Yulia;中俄能源合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Azamat Baimoldin;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能源合作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雷曼誉;能源安全视角下的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D];辽宁大学;2012年

5 单君兰;中俄能源合作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6 李训领;中国能源发展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7 位现强;挑战与机遇—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因素[D];暨南大学;2009年

8 吴晓春;中印能源的竞争与合作[D];厦门大学;2009年

9 陈文锴;中印能源合作的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久佳;美国能源支持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84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484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f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