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能源消耗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细分行业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9-10-16 15:00
【摘要】:本文在能源消耗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普查数据,从细分行业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不同制造业的能源消耗进行深入分析,并使用投入产出模型,筛选出直接能耗少但能耗乘数较高的"隐形高能耗行业"。结果显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加工型行业是长三角能耗总量、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均较大的行业,应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属于"隐形高能耗行业",这些行业需要更加关注由产业间关联引致的较大能耗;上海和江苏能耗总量、直接能耗和完全能耗系数高的行业也是产值比重较高的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应该作为这两省市节能减排的方向,浙江的产业结构偏"轻",但大部分制造业的完全能耗系数都高于上海和江苏,因此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循环经济建设应作为其节能减排的方向。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绿色生产函数理论的区域绿色发展评价及政策设计研究”(7130304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建设节约型社会研究”(2012ZDIXM015) 东南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基础扶持基金(创新基金)项目“环境弹、塑性形变与经济发展”(SKCX20120022)成果之一
【分类号】:F427;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邹沛思;贺灿飞;;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2 王圣;王慧敏;陈辉;孙雪丽;李亚春;;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江苏沿海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3 翟石艳;王铮;;基于ARDL模型长三角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1期

4 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5 刘志雄;梁冬梅;;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分析及比较[J];生态经济;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中国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变化趋势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姜磊;季民河;;我国能源强度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分析[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3 宋旭光;席玮;;中国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4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5 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资本、R&D与中国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6 李德山;张淑英;;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其因素分解研究[J];西部论坛;2012年01期

7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8 姜磊;季民河;;基于空间异质性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机制的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9 段文斌;余泳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利于提升我国能源效率吗?——基于35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10 张伟;吴文元;;基于LMDI的长三角都市圈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对长三角都市圈1996~2008年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涛;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孙立成;区域食物—能源—经济—环境—人口(FEEEP)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袁潮清;中国节能降耗途径的节能效果测算及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董锋;中国能源效率及能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邓志茹;我国能源供求预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丽娜;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邹博;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张琪;低碳经济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宋文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9 刘晓磊;基于SBM模型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鹏;不同国家可再生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J];节能与环保;2003年08期

2 朱成章;电力工业对于能源效率和节能的作用[J];节能与环保;2004年02期

3 葛新元,王大辉,袁强,方福康;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5 王俊松;贺灿飞;;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_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6 黄蓓佳;杨海真;;中国碳减排承诺解读及碳交易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7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8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9 周勇;李廉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10 胡晓群;颜剑英;胡小丁;;美国能源政策新趋势及对中国的借鉴[J];当代亚太;2006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陈诗一;[N];解放日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贵勤;吕博;;长三角低碳经济的基本研究[J];前沿;2010年13期

2 陈幼明;;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地区高耗能部门确定——以甘肃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07年21期

3 赵克杰;刘传哲;;技术创新扩散效应测度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3期

4 赵克杰;刘传哲;;产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3期

5 王会娟;陈锡康;;扩展的非竞争型能源投入占用产出模型[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9年11期

6 梁家豪;杜胜群;雷勋平;;长三角物流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年09期

7 刘起运;王万洲;;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问题结构分析[J];统计教育;2009年10期

8 ;2010年长三角认证合作工作研讨会召开[J];上海标准化;2010年10期

9 章苒;季明;;农民工为何青睐长三角?[J];华夏星火;2007年06期

10 叶键华;;江浙沪工商局联合发布“长三角工商一号文件”标志着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工程启动[J];包装世界;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玉芳;仇勇懿;;城市精明增长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方向和路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杨上广;;长三角地区城市化问题研究[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3 郑小婧;姜宁;魏守华;;转型金融体制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的考察——以长三角地区为背景[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巫强;;长三角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的实证研究:1979—2004——兼评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粗放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张洪涛;裴峰;;长三角地区化工物流市场展望[A];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石化杯”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高更君;林国龙;祝炳发;;长三角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A];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石化杯”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孙宁华;黄玉梅;陈芳芳;;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动态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张世翔;霍佳震;;基于轴辐式网络模型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物流配送体系规划研究[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曹有挥;;长江三角洲地区货流格局的动态变化与物流网络优化[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李晓春;朱卓然;钱晓颖;;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技工荒”[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蔚;长三角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N];文汇报;2006年

2 ;长三角地产创新试验:主动求解的区域经济治理[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3 朱蕾;斥资4.28亿元杭州获地 中海长三角布局提速[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4 纪第;长三角寻找新动力[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5 早报地产评论员 郎晓芳 彭曼菱 郑菁 李超;长三角 我“赢”故我在[N];东方早报;2007年

6 胡迅;长三角区域规划破解四大难题[N];青岛日报;2007年

7 李娜;泛长三角物流合作升级[N];现代物流报;2008年

8 驻京记者 王星;长三角“龙头”作用将增强[N];文汇报;2008年

9 鞠闻;国家工商总局对长三角地区外企进行动态监管[N];中国工商报;2008年

10 李刚;股权出资办公司扩至长三角地区[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莹;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彦菊;投入产出模型扩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4 马珩;长三角制造业高级化及其节能环保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5 黄国华;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流转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6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黄洁;垂直解体与低运输成本下的产业集聚间分工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刘宏盈;中国长三角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曾光;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丹丹;区域合作视角下的长三角人力资源一体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孙菲菲;关于构建统一多层次的劳动市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徐丽;长三角城市群16城市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饶宝红;长三角特色产业集群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5 林玲;2004~2008年长三角地区研究生就业态势的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徐U,

本文编号:2550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550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2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