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核式中卫型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分析——以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
【图文】:
三多核式中卫型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特征多核式中卫型产业集群是指多个产业部门的核心企业共同主导下的中卫型产业集群。其内部包涵了多个产业部门,每个产业部门都具有自己的核心企业,并围绕这些核心企业衍生出一系列为之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之间则存在某种跨产业的经济和技术关联。因此,整个集群网络结构呈现出“多个中心———卫星”的网络形态,如图1所示,且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图1多核式中卫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示意图(一)多个中心结点多核式中卫型产业集群首先具备所有中卫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结构特征:以核心企业作为集群网络的中心结点。核心企业是各产业部门中专业化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对所属行业领域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大型企业。它们一般仅保留最具竞争力的业务环节,如核心技术、关键制造环节、市场信息或品牌营销等,而把其它业务外包给更有效率和更专业的中小企业,进而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以供应链上下游互信和契约为基础的合作网络。由此可见,核心企业在各产业部门内均占据了控制性地位,是多核式中卫型产业集群中的创新者、调度者和治理者,而作为配套的各个中小企业则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方面对这些核心企业有着比较高的依赖程度。(二)密集的网络关系已有文献显示,单核式中卫型产业集群可能存在于任一产业部门,而多核式中卫型产业集群则存在于复杂产品制造业,包括大型交通设备制造业、航天工业、大型装备制造业和大型电信业(Hob-day,,1998)[44〗。相对于传统的设备制造和机械加工业而言,这些行业是集各种学科最新成就于一体的新兴工业与新技术的综合体。例如,大型客机制造就涵盖了机械、电子、材料、冶金、仪器仪表、化工等几乎所有工业门类,并集成了数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学、人机工程学、自动控制学
图2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拓扑图表3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中心性分析排序点度中心度(前十位)结点绝对值相对值(%)中介中心度(前十位)结点绝对值相对值(%)接近中心度(前十位)结点绝对值相对值(%)1E118.00022.785E11565.80150.821E1158.00050.0002E6013.00016.456E47739.99824.018E50185.00042.7033E5711.00013.924E60622.73020.212E60192.00041.1464E5011.00013.924E20545.85017.717E47193.00040.9335E4710.00012.658E50448.79814.567E57204.00038.7256E219.00011.392E21410.67213.329E61205.00038.5377E209.00011.392E22373.42812.120E46207.00038.1648E48.00010.127E4357.77311.612E20208.00037.9819E588.00010.127E57350.64211.381E4211.00037.44110E37.0008.861E19345.60111.217E64213.00037.089点度中心势=19.41%中介中心势=48.36%接近中心势=40.10%表3还列明了各类中心度排名前十的企业,它们大多是《2012年沈阳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白皮书》列明的龙头企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的E1(沈阳机床集团)、E3(沈阳三重机械有限公司)、E4(沈阳恩斯克精密机器有限公司);专用设备制造业的E46(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E47(沈阳鼓风机集团);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E20(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E21(沈阳昊诚电器有限公司);电子信息业的E57(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E58(沈阳同方多媒体科技有限公·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玉刚;焦华富;李俊峰;;中国省际边缘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和形成机理——以安徽省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2 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7期
3 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一个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2期
4 曹丽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5 朱海燕;魏江;;集群网络结构演化分析——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10期
6 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4年12期
7 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J];管理世界;2005年10期
8 吴结兵;徐梦周;;网络密度与集群竞争优势:集聚经济与集体学习的中介作用——2001~2004年浙江纺织业集群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8期
9 陈银飞;;2000-2009年世界贸易格局的社会网络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11期
10 邵云飞;周敏;王思梦;;集群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鹏顺;;无尺度网络理论与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2 柴吉孟;;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J];北方经济;2011年22期
3 李金玉;阮平南;;核心企业在战略网络演化中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刘文革,朱兴龙,刘海莉;产业集聚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1期
5 唐立峰;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经济机理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1期
6 关立新;刘晓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产业虚拟发展新路径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8期
7 曾杰杰;聂影;杨红强;;基于省际角度的家具产业集聚内部动因的实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黄攸立;熊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区域创新环境关键要素识别[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陈柳钦;;产业集群竞争力问题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伟;邱丕相;;武术弱连带优势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于兆吉;苏长海;晁娜;;基于AHP和PCA的辽宁省绿色装备制造业能耗评价体系[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周文;赵炎;;复杂创新网络的小世界效应研究——一个整合社会资本与结构洞的视角[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曹玲;魏娟;李敏;;科研合作“个体中心网”特征与科研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大气科学领域论文合作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宇露;黄中伟;;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网络结构、社会资本与网络学习效果——社会资本是中介变量吗?[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徐桂权;;私人博客的使用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卢昌崇;李宏林;郑文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解析与重构——以辽宁为例[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姝;姜春海;;基于产业集聚的辽宁装备制造业振兴途径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9 邹儒楠;;非正式学术交流新模式及其应用研究[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二玲;李小建;;欠发达农区集群网络的结构特性及其区域效应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蔡弘;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及保留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5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6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美凤;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姜宏;全球价值链下中国软件产业竞争优势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寅春;低碳经济下风电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2 刘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特性与评估[D];暨南大学;2013年
3 夏天;外部联系对轮轴式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张潇璇;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关系网络异化跨案例探索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5 彭旭辉;基于产业竞争力的厦门市光电产业发展趋势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6 龙凤翔;中国摩托车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7 李海滔;高科技企业专利对技术标准形成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张昊;基于引文网络分析的作者和期刊知识角色识别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9 孙祯桢;武器贸易关系的多维动态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研究及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蔺晓龙;基于博弈分析的社会化媒体广告营销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玉麒,董平;流域核心-边缘结构模式探讨——以赣江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2 祁军,何维达;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劣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5期
3 郑传贵,卢晓慧;当前我国城市社群隔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城市问题;2003年06期
4 李小建,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5 王仲智,林炳耀;集群理论与主导产业理论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6 贺灿飞,梁进社,张华;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J];地理科学;2005年05期
7 童昕,王缉慈;东莞PC相关制造业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演变[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8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9 仇方道;佟连军;朱传耿;杨如树;;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10 李二玲;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力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透视[J];中国中小企业;2004年05期
2 赵江明,刘金红;企业家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创业、创新与社会资本[J];乡镇经济;2004年06期
3 徐维祥,唐根年;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06期
4 刘奇中;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J];价格与市场;2004年06期
5 戴双兴;21世纪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04年03期
6 刘恒江,陈继祥,周莉娜;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7期
7 程丽霞,杨洁;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8 徐颖,张少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动因及模式[J];经济纵横;2004年08期
9 朱海就;从“能力”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5期
10 刘轩;北京:产业集群需全面升级[J];投资北京;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3 龙丽梅;;宝鸡产业集群发展下的中小企业成长[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景元;马建兵;;浅析节约型产业集群的构建[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张树巍;;培育产业集群创建经济强市[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刘鹏;;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7 唐长春;;浅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策略[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8 张金海;刘雯;;浅谈廊坊市产业集群科学发展的对策[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9 李少武;;论产业集群的效应及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10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邱江辉 王泽平;产业集群策动增长方式嬗变[N];安徽日报;2005年
2 金兑;要大力促进和发展产业集群[N];安庆日报;2005年
3 阎星 王吉泉(作者阎星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王吉泉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成都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和主要方式[N];成都日报;2004年
4 穆延奎;发展产业集群 壮大县域经济[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明慧;产业集群不是简单归大堆[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钟欣;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N];中国改革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宋时飞;集群符合工业化的内在规律[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8 张彦明 卞溪;产业集群造就了航母[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钱志新;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N];证券日报;2003年
10 仲 钦;产业集群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N];中国质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娥;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士忠;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集群[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郑才林;生产性服务对不同阶段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孙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运行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纪玉俊;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8 陈娆;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郑宏星;基于制度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10 董ng;基于复杂性的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康波;广西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曹旭鑫;长沙市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闵鹏;基于动力机制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张雁琳;基于产业集群的学习型区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彭晖;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余泽海;安徽省产业集群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7 张燕;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麻昌港;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郑朝明;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10 于蓬蓬;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79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57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