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制造业转型需要调整外资政策——对“外部依赖”的若干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6 20:26
【摘要】:全球制造业数字化变革及国际收支失衡是我国制造业转型面临的双重挑战。国际收支失衡是中国制造业失衡的集中表现。中国制造业对出口和外资的双重"外部依赖",既有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的结构性因素,也有长期外向型的政策因素。解决制造业困局的出路在于改变政策思路;营造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若雪;袁志刚;;技术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效率与外部经济失衡[J];金融研究;2010年12期

2 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6年11期

3 路风;余永定;;“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评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李明睿;;我国储蓄——投资失衡与国际收支双顺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尹志丹;尹晓婷;;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的计量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4 刘晴辉;;我国“双顺差”成因的实证分析:1994-2007[J];财经论丛;2008年05期

5 钱学锋;黄汉民;;垂直专业化、公司内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6 项松林;;国际货币政策对中国贸易顺差影响研究[J];财贸研究;2010年05期

7 张少军;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微观机理探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9期

8 陆建明;李宏;朱学彬;;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基于创新与生产的垂直分工视角[J];当代财经;2011年01期

9 陈安;杨振宇;;贸易顺差、资本流入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4期

10 李琳琳;鞠永红;;浅析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管理对策[J];北方经贸;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明华;周爱民;;我国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币值的影响——影子汇率[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佳菲;;从境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拉动效应看中美贸易差额纷争[A];激辩“新开放策论”[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唐铁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与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熊剑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甘小芳;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成因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钱学宁;主权财富基金现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乔晶;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经济效应及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吴昊;中国金融发展与出口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刘伟;中国经常项目的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艳;劳动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邓颖;金融发展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鲍尖;中国总需求结构的调整和国际收支的均衡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和靖;基于FDI视角研究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5 王娜;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美中贸易逆差影响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6 赵艳国;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杨光;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及影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郝姣波;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可持续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王秀;从中日比较看中国外汇储备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陈隽侃;FDI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互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鸿飞;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6期

2 余永定;;全球不平衡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01期

3 张薇,陈仲常,Nicole Quan Kep;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代价与风险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12期

4 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5 姚树洁;冯根福;韦开蕾;;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6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7 陈涛涛;狄瑞鹏;;我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阶段性特征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8年06期

8 约翰·威廉姆森;汇率制度的选择:国际经验与中国决策的相关性(英文)[J];China & World Economy;2005年03期

9 钟伟;持续的双顺差有喜亦有忧[J];中国外汇管理;2003年07期

10 岳健勇;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内经济根源[J];战略与管理;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7 SAP制造业峰会在京召开[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8年01期

2 李耀;;坚持自主创新 打造国际品牌 左宗申获“中国制造业十大企业领袖奖”[J];摩托车信息;2008年04期

3 于清教;卢海娟;;2008:中国鞋业“核变”[J];中国中小企业;2008年04期

4 杨海成;;创新研发理念 细解精益之道[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年14期

5 陈利祥;;思考中国制造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太华商的使命与挑战[J];时代汽车;2008年08期

6 谭啸;;乘奥运东风 工信部总结制造业[J];数码世界;2008年09期

7 马伟;;他在缔造制造业的“达沃斯”?[J];中国机电工业;2009年10期

8 ; “中国制造业威胁论”纯属妄言[J];科技智囊;2002年10期

9 吕晓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质量;2004年05期

10 ;正确认识当前的中国制造业[J];中国机电工业;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人怀;;绿色化: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A];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提升中国制造业——200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特邀主题报告[C];2003年

2 朱森第;;全球化 信息化 绿色化——提升中国制造业[A];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提升中国制造业——200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特邀主题报告[C];2003年

3 刘雷;;实施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战略,摆脱中国制造业的“哑铃”困境[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专家解读采购经理指数(PMI)[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5 ;11月CFLP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为54.1%[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6 丁俊发;;建立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具有重要意义[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参阅1号—13号(2005年)[C];2005年

7 朱立平;;中国制造业先进大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兼论宝钢股份的跨越式发展[A];上海市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2005年6月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商务报告[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参阅1号—13号(2005年)[C];2005年

9 江静;;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彭伟民;;制造业的未来属于中国[A];第三届21世纪中国焊接技术研讨会论文专刊[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平 联西;豫光在中国制造业500强排名中骤升[N];中国黄金报;2007年

2 罗百辉;罗百辉:中国制造业的春天要来了[N];民营经济报;2008年

3 通讯员 单启宁 杨胜 本报记者 宦建新;科学发展造就“娃哈哈”今日辉煌[N];科技日报;2010年

4 宋仁丰;中国制造业需重整旗鼓[N];经济参考报;2000年

5 创维集团董事长 黄宏生;中国制造业将走向世界[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陈海鹏;抓住新世纪中国制造业的 信息化命脉[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7 记者  李韶辉;专家:中国制造业要向创造业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陆培法;中国制造业悄然转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9 汇风;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的路还长[N];厂长经理日报;2002年

10 记者 王燕宁;中国制造业十强省出炉[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祁飞;扩大内需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会清;新国际分工、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制造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增欣;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魏梅;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及其路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崔海潮;产业转移、世界制造中心变迁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张萃;“二重开放”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09年

8 袁开洪;中国制造业发展与劳动力质量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谢军;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中国电机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升级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伦蕊;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洁;跨国公司与中国制造业的互动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庆丽;论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振兴[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3 李秦阳;世界分工体系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刘艳婷;中国家用电器制造业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陈洁;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现金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丁庆蔚;战后日本制造业兴衰对中国制造业科学发展的启示[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陈凤超;论当代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地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韩冰;比较优势弱化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天一;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中的核心技术整合[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于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16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716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2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