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动态能力、结构洞位势与持续竞争优势——青岛红领1995—2018年纵向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11:25
   选择在互联网时代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传统制造企业青岛红领为典型样本,基于其1995—2018年企业发展历程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研究发现:企业在持续成长过程中,伴随着所嵌入结构洞网络的"开放—闭合—开放"的螺旋前进,其结构洞位势按照劣势、均势到优势方向进行递增演进;结构洞位势与动态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演进,动态能力的形成是结构洞位势演进的基础,而更高阶的结构洞位势又会反过来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结构洞位势与动态能力共同促进了竞争优势的形成。本研究基于动态能力和结构洞位势共同演进的制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模型,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
【部分图文】:

结构洞,全局,焦点


图1 局部结构洞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结构洞,结构洞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占据结构洞的焦点联结者能够获得以下优势[27]。(1)信息优势。根据管理决策理论,决策的优劣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占据结构洞的焦点联结者能够接收来自多个边缘联结者的信息,其信息数量必然多于边缘联结者。通过对来自多方的信息交叉验证,焦点联结者能够以较低成本剔除不真实信息。KOKA和PRESCOTT[28]探究了1980—1994年间162家钢铁企业组成的战略联盟,发现结构洞能够帮助焦点联结者利用多样化信息,在动荡的行业环境下提高绩效。(2)先动优势。对于占据结构洞的焦点联结者来说,能够更早更全面地从边缘联结者处获得信息和相关资源,让知识流、资源流更多地流向自己,从而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率先决策。陈运森[29]通过对2001—201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投资效率随着董事网络结构洞数量的增加而逐渐提升。(2)控制优势。一方面,焦点联结者可以凭借位势优势控制流入结构洞两端的边缘联结者的信息和知识,获取仲裁收益;另一方面,焦点联结者还可以利用权力优势对边缘联结者施加影响,防止结构洞被填充,进而维持利益的稳定[27]。崔海云和魏国辰[30]的实证研究也证实结构洞可以帮助焦点联结者提升市场竞争力。

局部结构,结构洞


为进一步明确结构洞对主体运营的作用机理,学者们对结构洞进行了分类,主要从焦点联结者、结构洞覆盖范围两个视角展开。盛亚和范栋梁[25]依据焦点联结者建立结构洞的动机以及扮演的角色将结构洞分为自益型结构洞和共益型结构洞。自益型结构洞中焦点联结者的动机是为了获得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积极主动地在以竞争关系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构造结构洞。共益型结构洞中焦点联结者的动机是促使构建结构洞的各个主体能够更好地交流,提高整体网络的运行效率,目的是使结构洞中所有主体均能获益。REAGANS和ZUCKERMAN[26]则根据网络所覆盖的参与者范围将结构洞分为局部结构洞和全局结构洞,局部结构洞如图1所示,A、B、C是3个独立的个体或企业;全局结构洞是将网络参与者看成是不同层次的网络,如图2所示,将1~5个节点视作某个集团内部的子成员,该集团联结了A、B、C这3个小集团,则A、B和C中的任意两个集团之间就形成了全局结构洞。图2 全局结构洞

过程图,译码,选择性,结构洞


与主轴译码相比,选择性译码的抽象层次更高[31],需要凝练出最能反映案例所体现现象的核心范畴。在此次选择性译码中,通过反复回溯、对比和归纳,发现“基于结构洞位势和动态能力的竞争优势”这个核心范畴可以很好地统合开放式译码和主轴译码中产生的概念和范畴(见图3)。该核心范畴表明,企业所处结构洞位势和动态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初始条件恶劣的边缘型企业在转型升级或拓展新业务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从结构洞劣势到结构洞均势再到结构洞优势的演变过程。结构洞位势的演进与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息息相关,企业的结构洞位势会激发动态能力的培养,而动态能力的培养又会促进企业结构洞位势的演进,如此循环往复,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4 基于结构洞位势和动态能力的竞争优势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运森;;社会网络与企业效率:基于结构洞位置的证据[J];会计研究;2015年01期

2 孙笑明;崔文田;王乐;;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11期

3 董保宝;葛宝山;王侃;;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机理与路径[J];管理世界;2011年03期

4 盛亚;范栋梁;;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J];科学学研究;2009年09期

5 吴晓波;徐松屹;苗文斌;;西方动态能力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娟;熊胜绪;杨东;;物流集群共享性资源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24期

2 付丙海;谢富纪;韩雨卿;;创新链资源整合、双元性创新与创新绩效:基于长三角新创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年12期

3 马军平;陈昱竹;李纯青;张海丽;;基于结构洞的关键资源对旅游供应链渠道权力的影响——以环意国际旅行社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年06期

4 吴晓云;张欣妍;;企业能力、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合作创新与企业绩效[J];管理科学;2015年06期

5 马鸿佳;宋春华;葛宝山;;动态能力、即兴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年11期

6 徐鸣;;从实体资本到虚拟资本:现代企业理论演变之“道”——基于中国“道”哲学的探索[J];跨文化管理;2015年02期

7 刘颖;陈良华;马小勇;;供应链收益分配驱动机理及其系统仿真研究——基于维度拓展与动力观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年10期

8 李永周;黄珍珍;谭蓉;阳静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人才网络嵌入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10期

9 潘宏亮;;资源聚合与深度交互耦合下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跃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10 徐鹏斐;沈璇;;独立学院校园文艺资源整合——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年2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Yunsen Chen;Yutao Wang;Le Lin;;Independent directors' board networks and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unneling behaviorq[J];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4年02期

2 蔡萌;任义科;赵晨;杜巍;杜海峰;;网络结构模式与员工个人绩效——基于整体网络的分析[J];管理评论;2013年07期

3 孙笑明;崔文田;董劲威;;发明家网络中结构洞填充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3年07期

4 章丹;胡祖光;;网络结构洞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3年06期

5 杜杨沁;霍有光;锁志海;;政务微博微观社会网络结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洞理论视角[J];情报杂志;2013年05期

6 施宏伟;郭君;;基于结构洞约束的跨企业融知与融知路径选择模型[J];软科学;2013年01期

7 谢德仁;陈运森;;董事网络:定义、特征和计量[J];会计研究;2012年03期

8 陈运森;谢德仁;;董事网络、独立董事治理与高管激励[J];金融研究;2012年02期

9 马鸿佳;董保宝;葛宝山;;资源整合过程、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陈运森;谢德仁;;网络位置、独立董事治理与投资效率[J];管理世界;201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炎;郭霞婉;;结构洞度对联盟网络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企业联盟网络[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7期

2 盛亚;范栋梁;冷国杰;;CoPS创新网络的结构洞分析:杭氧空分设备的创新[J];战略管理;2010年02期

3 易淼清;;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跨境整合的策略启示——基于结构洞的视角[J];江苏商论;2019年04期

4 李想;;结构洞理论新视角下黄金品牌竞争力的构建[J];黄金;2017年02期

5 陈新民;聂影;;基于改进“五力”模型的木地板产业环境分析[J];当代经济;2012年24期

6 张丽萍;杨江龙;;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分析[J];物流技术;2012年21期

7 冯科;曾德明;周昕;万炜;;创新网络结构洞非均衡演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系统工程;2014年08期

8 李健;余悦;;合作网络结构洞、知识网络凝聚性与探索式创新绩效:基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8年06期

9 罗鄂湘;韩丹丹;;合作网络结构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8年03期

10 王兴秀;康丽群;;竞合网络位置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汽车制造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8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范栋梁;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CoPS创新网络中的应用[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邱冬冬;董事网络、冗余资源与资源整合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68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2868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7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